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繁荣,是公元6-9世纪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西域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是丝路最重要的一段,诸国使者、商贾由丝绸之路麋集长安,推动了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唐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多在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边州,而在西北陇右道西部的西域为突厥、九姓胡、回鹘等众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域,也是突厥、吐蕃、回鹘与唐争夺的战略要地。正确处理边州,特别是与西域诸胡的关系,乃唐发展繁荣的支柱。

——摘编自程喜霖《略论唐朝治理西域的战略思想与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朝的民族政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0-14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时期,敦煌是唐军的军事指挥基地、粮草供应基地和补给站。武则天采取“所有田业,官贷种子,付户助营……课役具免,复得田苗”的措施,使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也迅猛发展,行业种类齐全,分工细致。在西突厥投降后,“商旅可行矣,诸胡大悦”,敦煌的交通更为畅通。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在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以及中外贸易兴盛的基础上,敦煌的商业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内店肆林立,有了专门的行市划分。大量的商人汇集于敦煌,使敦煌这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市空前繁华,出现了“兴胡之旅,岁月相继”的景象。

——摘编自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外来商品辑考》

材料二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从河陇地区(今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造成这一地区兵力空虚,吐蕃趁机攻占了该地区,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吐蕃在占领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敦煌商业贸易的明显衰落。

——摘编自韩国磐《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敦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朝时期敦煌社会经济兴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统治者将己姓或亲属姓氏赐予臣服于唐朝的边疆民族首领。贞观时,唐太宗赐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姓李,唐武宗赐回纥部落首领姓名为李思忠、李思贞。这一做法有利于(     
A.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扩大唐朝的统治疆域
C.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D.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很高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这说明,唐代(     
A.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积极开发B.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汉文化在周边民族地区的传播D.政府注重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5 . 唐与回纥共和亲六次,其中,唐肃宗时期就发生了三次。至德元年(756),唐肃宗采纳“假蕃兵以张形势”、“修好以征兵”之策,回纥怀仁可汗也愿和亲助唐,“助国讨逆”。唐与回纥和亲(     
A.开创中央王朝治理国家边疆的新手段B.平定叛逆,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
C.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D.促进中华民族56个兄弟姊妹融合
2023-10-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唐玄宗认为,“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底绥万邦,慕义向风”;士大夫群体积极探讨“混一戎夏”、践行“以德化之”;名臣狄仁杰以身作则,“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边疆诸族“慕中华之仁义忠信”。据此可推知,唐代(     
A.社会价值取向追求显贵地位B.民族间的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C.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D.少数民族与内地治理趋向一体化
2023-10-04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公元675年,唐高宗李治在岭南、黔中及闽中等南方地区设置一种特殊的铨选制度——“南选”。“南选”的程序相对简便,没有如“北选”所谓的“三铨、三注、三唱而后拟官”的复杂过程。“南选”的设置意在(     
A.简化官员选拔程序B.维护南方统治秩序
C.加强南北人才流动D.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匈奴部族降汉者为数不少,汉武帝对他们依势力大小授以侯爵、封地和封户,“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并建立制度对其进行管理。

唐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羁縻府州,都督、刺史等职级高者为中央所任命的官员,而职级低的则多由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世袭。

元朝管理少数民族的另一项政策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兴起于云贵地区,针对分散而世代聚集的少数民族部落,以招抚之策,凡率部归附者,即授予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职,使“各从其俗,无失常业”。

——摘编自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兼论古代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   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也不全依靠“土官、土吏”,“土流参治”的情况也存在。面对辽阔的区域,清王朝初期也沿用了明王朝的一些制度,尤其是在西南部地区沿用了土司制度。但是,这种状况在雍正时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蛮悉改流,苗亦归化”。清廷对新疆、西藏地区的治理也变得更加具体而深入。乾隆年间设置伊犁将军对新疆进行管理,下设都统和诸多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办大臣等分管伊犁等地。

——摘编自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汉至元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汉代至明清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9 . 如表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     
时间和亲对象宗室女子
贞观初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定襄县主
贞观六年(632年)铁勒别部酋长契宓何力临洮县主
贞观十年(636年)

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尔街阳长公主
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弘化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吐蕃赞普松费干布文成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新兴公主
贞观末年(649年)突厥酋长执失思力九江公主
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
A.最终平息边疆地区纷争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软弱
C.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所示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纸本《马与骆驼图》(9世纪)。该作品可用于研究,唐代后期(     
A.盛世局面衰败B.丝路贸易盛况C.朝贡贸易发达D.西域交通条件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