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898年12月19日,上海的《北华捷报》报道说:“我们欣慰地从北京获悉,新的京师大学堂正在开办……校长丁韪良博士已经搬入了位于大学校园内的临时寓所之中。”此报道可佐证,清末(     
A.戊戌变法顺利推行B.西方文化侵略加剧
C.新式教育已成趋势D.教育改革全面展开
2023-12-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2 . 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他指出:率领拓跋鲜卑迈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故以太祖作为拓跋珪的庙号。孝文帝此举旨在(     
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
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
3 .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图。据如图分析,下列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迁都推动了北方的统一B.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C.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D.反映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3-08-28更新 | 342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从历史事实上审察,这场持续11年的改革是中国睁眼看世界六十年以来,推行西方文明制度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一次。这场改革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引起了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乃至经济、阶级构成和社会利益集团各方面的重大变化。“这场改革”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2023-04-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戊戌变法伊始,康有为就把矛头直指传统的官僚体制,当李鸿章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列尽废乎?”康有为明确表示:“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当康有为奉诏请训,荣禄问其如何改革时,康有为回答:“杀二三品以上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由此可见,康有为主张的变法(       
A.具有民主色彩B.符合晚清实际C.带有激进特点D.违背变法初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   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的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8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2022-03-09更新 | 1080次组卷 | 2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统治者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设立有别于内地的将军体制。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为东北三省最高长官,并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设巡抚,取代将军体制,逐步废除了旗民分治政策。这一变革
A.化解了满汉矛盾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加剧了边疆危机D.促进了国家认同
10 . 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这一改革
A.消除了边境威胁B.有利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C.实现了富国强兵D.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