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的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变法前夕,维新派代表李端棻为了推进变法,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奏上《请推广学校折》。李端棻指出“窃臣闻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言人才之多寡,系国家之强弱也”,新式学堂只是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多是涉及文化一类,而对于治国理政之道,大多是没有涉及的。“诸学或非试验测绘不能精,或非游历察勘不能确,今之诸馆,未备图器,未遣游历”。他在奏折中指出,新式学堂大都设在京师,“今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祗(只)有数十”,大多数生徒只把读书当成追求荣华富贵的方式,并非真正钻研技术、学问。这一奏折成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指针,之后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名的纲领性文件。

——摘编自程妙洪、吴小丽《戊戌变法中〈请推广学校折〉的主要思想与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所揭露的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并谈谈其对教育的启示。
2024-04-1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先秦以来,儒家学派总是讳言财利,视理财为聚敛。王安石则宣称: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他认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他的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他主张摧兼并,收其赢余,以兴功利,以救艰厄。他还认识到实际经济生活中不能完全排斥私商,经商人数过少,商业趋于衰落,是会影响货物的正常流通的。这就要制法以权之。为此,在变法中,政府赊销商品给商贩和贫民去做生意;收储暂时滞销的货物,给客商方便。不同于桑弘羊的主张加强专卖,他提出榷法不宜太多,如放宽过去严厉的铜禁,许民间采铜,自由制作铜器,并予免税,出界只收税钱。……变法期间,一年收入的现钱,合苗役税易等钱乃至六千余万贯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家:镜鉴兴衰三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婚姻法之修订是民律修订的一部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现实需求之导向,清末修律以公法为先为重,婚姻法之修订列居次席,由修订法律馆两位大臣实际主持。1911年,修订法律馆完成《大清民律草案》编纂,婚姻法作为《民律亲属篇》之规范奏呈御前。《大清民律草案》未能及时敕谕生效,但其中的婚姻法规范却在民国年间通过判例法理之援引得以在诸省施行。

材料二   早在1948年,全国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有一部统一的婚姻法。1949年颁行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由的政治纲领。19504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同年51日生效,立足于“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受苏联婚姻法学的影响,婚姻法单独立法的习惯长期延续。直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才结束了这一独立的篇章形式和简单的名称形式。

——游路遥《20世纪中国婚姻法流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婚姻法修订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婚姻法立法的背景及影响。
2024-01-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王朝初期,带有鲜卑部落风气的内侍官与散落于各地的世袭牧官同掌国家畜牧。孝文帝即位后,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部分与拓跋氏亲近,久在北地的汉族士族,也被吸纳进牧官体系中。这一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北魏行至孝文帝时代,农业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孝文帝意图打击草原经济,北魏勋贵醉心汉化,北魏社会文化转型的现实体现。数量庞大的牧官队伍的成立,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推动北魏的发展,且在军事领域铸造了一支强大军队。北魏牧官之制,起身于国家体系粗糙之际,结束于官僚制度成熟之时,对隋唐盛世和国家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影响。

——摘编自马旭东《北魏牧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4-01-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570年,张居正获悉蒙古俺答汗之孙来降,指示山西总督王崇古务必了解详情,若俺答汗诚心款贡,可“假以封爵,许其贡市”,但要“坚壁清野,扼险守要以待之”。

次年,朝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在边境开市,随即在蓟镇、宣府、大同、辽东等地屯田募兵,大力修筑长城及附属设施。对于东北女真各部,张居正认为其依赖互市获得生活生产用品, “准其贡市,以示羁縻”,并限制各部入境,分化制衡即可。万历年间,云南、贵州等地土司构争,朝廷派抚按官调停拟约,要求土官务必“感恩悔祸,各保强土,如违约启衅剿除不赦”;又在广西设学,大书圣祖教民榜文。

——摘编自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张居正处理周边民族关系的不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张居正的民族政策。
2023-11-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4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69年,北宋王安石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除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各项新法由于用人不当、宋神宗的动摇和逝世等原因最终被废除。

明朝中期以后,社会危机凸显。万历年间明神宗支持张居正推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一是整频吏治。张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考成法实施以后,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皆不敢玩忽职守,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大为提高。二是整饬边防,改善同蒙古的关系,从而西北边塞安宁,二十余年没有战争。三是兴修水利。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多年弃地得以变为良田。四是清丈田地。此法清查出了一部分素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五是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役”的征收问题。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改善了国家的经济状况,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边防实力增强。

——摘编自赵黎君《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55月,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朝廷下令克期精炼陆军,并下令军队一律改习洋操。6月中旬,康有为呈递《停弓刀石武试改兵校折》,建议先于京津,遍于各省,小学、大学次第备置课程功课仿照德国、日本;并考虑将过去的武试举人一律送进这类学校学习。同时,派遣强健才武有志学生就学于德国、日本军校。之后,光绪帝连发上谕具体实施曾、康两人的上奏方案。对于军械枪炮的购置或自造,也应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撤销督办军务处,袁世凯指挥的新建陆军改由直隶总督节制;同意各省绿营练勇认真裁并,汰弱留强;同意八旗、满洲、蒙古等旧有军队以不同方式改习洋枪,刷新精神,摒除积习。还命令各省将军、督抚和学校提出具体办法,利于军事人才选拔;各省筹拨经费,添设海军、筹造军舰。因时间急迫,改革并未取得实际效果,但开启了中国军事改革的方向。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宗彦、康有为的军事改革主张得到清政府接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日维新期间军事改革的特点。
2023·四川乐山·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认为爵位是君主手里最贵重的东西,关系到国家存亡,民众为了获得爵位英勇作战,明君就应赐给他们爵位和俸禄。于是,规定按军功大小得爵赏,赐田宅。有爵者享有各种权益,如按爵级获得供驱使的“庶子”,犯罪时重罪减轻,轻罪免除,犯同样的罪,爵位高低受到的处罚有别等。当然要获得高爵很不容易,但相比身份等级的世袭,军功爵制算是提供了机会——不仅平民,甚至奴隶、刑徒,只要能斩获首级,也就可以获得爵位,循序升级。商鞅还提出“不官无爵”,以提高军功爵的政治地位。对此,有学者指出商鞅并没有废除等级与特权,只是把旧贵族特权转让给了军功贵族,造成了更多的特权阶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世官制相比,军功爵制的进步性。
2023-12-21更新 | 152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差役由民户按户等轮充。由于给役不均,负担沉重,民间对差役早已怨声载道。知谏院吴充上疏说:“役使频仍,农人不得不困,地力不得不遗。养生之资有所不足,则不得已而为工商,又不得已而为盗贼。国家之患,常兆于此。”因此,役法改革在熙宁四年正式颁行:“罢差役法,使民出钱募役。”募役法的实行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在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所带来的收入是最多的,虽说这难免加重赋役负担,但是比之青苗敛钱,免役法所带来的收入毕竟有一部分来自品官形势之家等所缴纳的助役钱,对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影响相对小一些。

——摘编自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募役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募役法改革的影响。
2023-07-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