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费正清认为,“湖南维新运动激进化的推动力是从省到中央的改革方式,其榜样来自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当时像长州和萨摩等封建领主在整个政治发展中起了带头作用,领导了日本的民族复兴。然而湖南省当局没有像日本的长州和萨靡封建领主那样的独立力量,他们不能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实现广泛的地方改革。”作者意在强调(     

A.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B.地方自治权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C.政治改革方式必须根植于国情D.中央集权体制阻碍了政治改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国君主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了变法活动,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包括:商决变法时,为了加强管理,对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实行连坐制度,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予爵位;对于乡里聚众私斗的人,按罪处罚。新法规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商鞅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全国分为41县,县设令以主持县政,设尉负责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镇。后来,秦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带有边防军事管理的性质,因而郡的长官称为守。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国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3 . 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改革都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且击中要害,措施具体,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失败。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A.未取得统治者支持B.推行时用人不当
C.没有革除社会弊端D.缺乏适宜的环境
4 . 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任神宗朝内阁首辅,与张居正同时在内阁的阁臣先后有五人,都是由张居正疏荐入阁的。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南归葬父,神宗命次辅吕调阳等“有大事勿得专决,仍驰骤之江陵听先生(张居正)处分”。这表明当时
A.内阁操纵选官大权B.内阁行政效率较低
C.内阁首辅权力极大D.皇权受到内阁制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欧阳修曾评价青苗法:“夏粮钱于春中俵散(散发),尤是青黄不接之时,尚有可说,秋料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救济),直是放债取利耳。”由此可知,欧阳修旨在强调青苗法
A.初衷与实际效果相契合B.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C.脱离了实际且与民争利D.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6 . 王安石推行变法后,民间对于青苗法的反应却大相径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差异,在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青苗法推行较为便利;而如边境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青苗法则缺少了推行的经济条件,出现了无法推行的现象。这表明
A.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B.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大
C.北方农耕技术较落后D.青苗法不具有进步性
7 . 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这一改革
A.消除了边境威胁B.有利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C.实现了富国强兵D.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8 .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下列属于第一种形式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B.王安石变法C.庆历新政D.戊戌变法
9 . 1905年,慈禧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回国后,载泽向慈禧阐明了立宪的三大好处“一是确保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实施
A.维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为革命创造了条件
10 .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1910年,立宪派掀起三次规模巨大的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均未成功。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下列关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际是一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B.缓和了矛盾,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C.立宪派离心,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D.客观上启发了广大民众的民主觉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