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2022·河南·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现代史也可以看成“20世纪世界史”。可以将20世纪100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世界史阶段表

阶段时间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1945年二战结束战争、危机与革命的年代
第二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冷战﹑霸权、竞争与崛起的年代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末争取和平与发展和改革的年代

——据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现代史三阶段划分的态度,任选一个阶段进行简要阐释;或者对此划分阶段进行增、删、合并或者结构调整,并说明修改理由。(要求紧扣20世纪世界史,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2-07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B卷
2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的考虑出发,担心法国在德国战败后会成为欧洲另一个霸权国家,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但这一政策并没有使英国如愿以偿。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情绪高涨,国内政局动荡,英国认为法国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尽管如此,一战后期,英国战时内阁成员寇松仍然强调“我真的很害怕,我们将来最为担心的大国是法国”。战后的英国重提其“均势”外交,并深深地打上了“和平”的烙印,希望通过包容德国,“用德国乐意接受的方法束缚和规范之,以此有效地解决多年来使欧洲无法安宁的德国问题”。

——摘编自刘作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时期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一战前后“欧洲均势”政策的认识。
2024-04-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多面”颜惠庆。溯中国近代历史,品人物别样经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惠庆生平

时间生平
1877生于上海一个传教士家庭
1895上海同文馆毕业,后赴美留学
1900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归国后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1904编纂《华英翻译捷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06参加考试,名列第二、赐进士出身
1908获驻美大使伍廷芳赏识,领二等参赞衔
1910与伍连德等人投身东北疫病防控,参与组建满洲防疫处
1921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
1927任天津自来水公司董事长
1935任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37任上海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席
1949率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商谈南北通邮通航事宜,受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0因病于上海逝世
(1)1906年,颜惠庆被赐予进士出身,直接得益于(     
A.清末科举制度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C.文官考试制度D.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2)1922年2月,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的颜惠庆授权中国外交代表团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以和约的形式,收回了中国在山东的主权。该国际会议当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开罗会议D.德黑兰会议

材料二   《华英翻译捷诀》共计课文120篇。中文课文共60篇,其中《列子》3篇、《说苑》3篇、《论语》1篇、《孟子外传》1篇、《太平御览》1篇、《孔丛子》1篇。10篇出自奏折、公文等官方文件。一篇出自《光绪辛丑南洋公学课本》。英语课文也有60篇。

——整理自孙增德《近代中国翻译教材的拓荒之作——颜惠庆与〈华英翻译捷诀〉》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颜惠庆编纂此书出于怎样的目的?

材料三

绝不应接受任何关于国联授权日本接受中国山东权益的条款。
除非下列三项条件被接受,否则不签约;归还青岛;用津浦铁路的方法解决其他铁路问题;撤退驻军。
我国今日自卫力之薄弱,已属无可讳言。欲防止侵略,不外将他方结合先行解散,由我另组团体。
中日间山东问题之解决,虽不能完全满足国人期待,但总统与我,认为尚不失为一公平的办法,应为大多数具有理解的人们所接受。

——颜惠庆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为何说山东问题之解决“不失为一公平的方法”?如何理解山东问题之解决可“为大多数具有理解的人们所接受”?
(5)综合上述材料,练习所学,谈谈你对颜惠庆人生“多面”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持续时间远远超出了1914年时的预想,也最终让欧洲人从那种普遍弥漫的乐观情绪中猛然惊醒。不过,很多欧洲人还是重新打起了精神。一个永久性的外交圆桌会议在日内瓦设立,这就是所谓的国际联盟。作为一个以和平为目的的议会,国际联盟可能是截至那时的所有国家历史上最为勇敢的一次试验。然而,国际联盟虽然背负着全世界自由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厚望,却只成了一个辩论俱乐部。

——摘编自【澳】杰弗里.布莱内《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在自由和平理论指导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稳定行动介入冲突后国家的建构,推动西方式民主政权改造。在二十多年中,从波黑的战后重建到阿富汗战争的失败,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其安全利益认知的变化,稳定行动在目标、内容、标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从征服者模式殖民者模式演变的特点。美国、法国等通过对联合国维和行动话语权的控制,尤其是通过控制稳定特派团的安理会决议,将不同的稳定行动模式引入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使各时期的联合国稳定特派团执行不同模式的稳定行动,导致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大国维护其安全利益的工具。

——摘编自何星《稳定行动的演变及其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联盟成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联合因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与国联的差异,并谈谈你对改进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活动的建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中,尽管欧洲列强仍然处于主宰地位。但是美国和日本已经从不同的方面开始挑战欧洲列强的支配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创举形成了对列强主宰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第一次重要否定。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进程从此起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强起与发展引人瞩目。这种变化、首先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方面。

材料二   当日本将战争扩大到全球之时,当美英等国被迫抵抗日本的侵略扩张之时,也正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持久战拖住大量日军的巨大作用。日本安建立“大东亚新狭序”也最终破产,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成长为一个政治大国,并直接参与了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预示着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乃至世界的格局将出现断的变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蓝《试论20世纪亚太地区因际格局的演变》


(1)根担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多极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新秩序的重构”的理解。
2023-07-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影响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①____下的短暂和平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②____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材料一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填写①②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3)从世界形势发展的趋势角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联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建立的。近代国际组织出现,特别是19世纪欧洲协调、万国联盟和海牙体系的运行实践,为更大的国际组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针对连绵不断的征战,尤其是一战期间交战双方的嗜血厮杀,欧美各国有影响的和平团体和个人纷纷提出各种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方案,这些和平思潮有力地推动了国联的建立。大战结束后,为了打破战前欧洲的旧均势并建立起战后欧洲新秩序,战胜国需要建立一个钳制战败国服从凡尔赛和约裁决和协调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国际机构。

——摘编自李铁城、邓秀杰编《联合国简明教程》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依赖国联的外交方针,中国代表施肇基提请国联组织调查团,调查事变的真相。19321月由英、美、法、德、意等5个国家的代表组成的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193210月,《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发布。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中日两国都应该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当19332月国际联盟通过了上述报告书后,日本决定退出国际联盟。国联的活动未能制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的侵华战争在迅速扩大,并准备进一步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政府依赖国联的外交方针落空了。

——摘编自臧运祜著《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联盟在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们以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不断扩大的殖民地而居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当时国际关系基本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然而1914年,当欧洲国家卷入一战时,“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正在丧失世界工厂和世界银行家地位。战争也使西欧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仅兵员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人。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欧洲各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与不满,这令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极为担忧和惊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形成两大阵营,就实力而言是不对称的,如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双方沿着意识形态的边界,在国际秩序观、制度观、文明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难以重构全球文明共识。两极格局下,并非所有国家都参与到两大集团的对抗与竞争中,相反不少国家独立于两大联盟集团之外,并对两极格局多少起到了牵制与限制作用。

——摘编自陈曙光《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等

材料三   冷战结束,西方世界的共同敌人消失,欧洲意识增强,使得经过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与苏东体系的对抗中逐渐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整体西方出现了“松散的”局面。美国认为由其领导的“单极时刻”已经到来,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而欧洲则保持着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的出现,使欧盟长期以来力图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目标在形式上已实现。

——摘编自俞金尧《在“世纪尺度”下看当今世界之变局》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对改变欧洲中心格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详尽地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下表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原因基本观点
两大阵营内部紧张的关系协约国和同盟国内部各怀鬼胎,关系微妙复杂。国际关系普遍脆弱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的战争罪责德国为追求自己的实力强迫扩张
战争机器的发展各国相继扩军;成立总参谋部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助长了军国主义情绪;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使得战争愈益可能
巴尔干战争巴尔干战争导致东欧国家之间仇恨更加强烈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914年以前,广泛传播的西方乐观主义带有一种国际性质。帝国主义者认为西方领导者给“劣等民族”带来了新的启蒙。19世纪晚期,已初步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国际组织,这为正在发生的国际危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出路。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思《全球文明史》


(1)请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上述材料关于“一战”爆发原因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2)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从一战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的历史教训中获得了怎样的历史启示?
2023-06-05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在世界现代史研究中,“开端”问题成为热议的话题。苏联和中国的传统观点认为1917年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但学术界仍存在其它诸多观点。

材料一   世界现代史开端的其它观点

开端时间主要代表
1871杰弗里·瓦夫罗等西方学者
1900刘祚昌等中国学者
20世纪初齐世荣等中国学者
1914部分中外学者


(1)传统观点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生产力发展   D.国际格局变化
(2)下列选项中,能支持“20世纪初开端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双选)
A.一战   B.普法战争   C.工业革命   D.二战E.亚洲的觉醒
(3)部分学者以1914年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试解释其合理之处。

材料二   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历史的第一要素,运用特定的时间概念对历史进行分期往往是历史书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书写者的史观、史识……

——方秋梅《“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

材料三   斯宾格勒反对传统历史理论的分期法,即历史分期中的“古代-中古-现代”的狭隘框架。因为这个框架把历史看作是直线式的,或是直线式进步的或是直线式退化的。

——庄国雄《历史分期法:历史哲学与马克思》


(4)材料二、三对历史分期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时间分期法的利弊。
2022-12-1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