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史料

亚历山大……正式任命近卫军①官朴塞斯塔斯为波斯督办②。……他当上波斯督办之后,立即换上米底亚③服装(其他马其顿人可不喜欢这样)和学习波斯话。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仿效波斯人的作风。对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亚历山大都是赞赏的。

——【古希腊】阿里安著,李活译《亚历山大远征记》

说明意大利庞贝城的罗马镶嵌画《伊苏之战》(部分),画中人物为身穿波斯服饰的亚历山大。伊苏之战是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马其顿军与波斯军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①近卫军:由亚历山大的好友组成的一支军队,其中大多数是马其顿贵族。
②督办:总督。亚历山大基本继承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古代波斯人最初的所在地成为亚历山大帝国治下的一个行省。
③米底亚:希腊人常用米底亚代指波斯。

(1)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自先秦时起,中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朝鲜,对朝鲜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周、汉时期,中国的文字、典籍和礼仪已经传到朝鲜半岛;至隋唐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极力吸收中国文化,除了儒学之外,在佛教、官吏制度、服饰、地名、姓氏等方面无不模仿中国;在高丽时大兴佛教,到末期从元朝引进宋代理学,孔子、朱子后裔的学说一并传入朝鲜。

——摘编自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但中国瓷器仍然作为奢侈品主要为皇室和上层社会享用。到17世纪,瓷器已成为“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古代朝鲜与中国交往的特点。

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3000万件,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3)根据材料,概述16-18世纪中外瓷器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1942年,一些国家开始思考和计划如何构建一个新的战后世界,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310月,《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于莫斯科发表。其中规定:“一、四国(美、英、中、苏)对轴心国继续敌对行动,直至他们无条件投降;二、四国同意采取措施,保证由战争迅速有序地过渡到和平,并建立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三、四国承认有必要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四、四国在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以前,将彼此磋商,代表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五、四国约定在战争终止后,将不在其他国家领土内使用军事力量,并对战后军备管制达成一实际可行的普遍协议等。”

——摘编自《联合国50周年年鉴特刊》等

(4)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四国普遍安全宣言》进行评析。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英】西蒙·蒙蒂菲奥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热衷于英美“特殊关系”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希腊和罗马的关系来形容英美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的观念,在二战前就有人提及。战后,在英国政治家的大力推动下,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急剧升温。1946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为了对付“暴政”,英联邦与帝国必须和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这是英美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1964年,美国担心英国工党政府会在希腊所做的那样,突然把在远东抵御共产主义传播的负担完全交给美国,甚至说:“在维护远东的和平方面,美国不想孤单一人,我们相信,英国依然能在那里发挥重要的作用。”19801月,卡特总统指出:“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都将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进攻。这种进攻将遭到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的回击。”对此,英国人该有何种感想呢?

——摘编自计秋风、冯梁《英国文化与外交》

(1)书信史料会留下重大的历史线索。探究材料一中书信体现出的历史线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英美“特殊关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想让你知道,对于你重返海军部,我是多么高兴。……我想让你和首相知道,如果你能让我本人了解你想让我掌握的情况,我随时欢迎。你可以通过你的邮袋或者我的邮袋寄出密封信件。

——富兰克林·D.罗斯福致温斯顿·丘吉尔的信,1939年9月11日


       如果这个国家将命运交给美国来决定,如果有人为幸存的居民争取到最优惠的条件,那么谁也没有权利责怪这些人。对不起,总统先生,我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这场噩梦。我无法向继任者交代,他们在完全的失望和绝望之中可能不得不顺应德国人的意志。

——温斯顿·丘吉尔致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信,1940年5月20日

——摘编自[英]西蒙·蒙蒂菲奥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热衷于英美“特殊关系”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希腊和罗马的关系来形容英美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的观念,在二战前就有人提及。战后,在英国政治家的有力推动下,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急剧升温。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为了对付“暴政”,英联邦与帝国必须和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这是英美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1964年,美国担心英国工党政府会在希腊所做的那样,突然把在远东抵御共产主义传播的负担完全交给美国,甚至说:“在维护远东的和平方面,美国不想孤单一人,我们相信,英国依然能在那里发挥重要的作用。”1980年1月,卡特总统指出:“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都将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进攻。这种进攻将遭到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的回击。”对此,英国人该有何种感想呢?

——摘编自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


(1)书信史料会留下重大的历史线索。探究材料一中书信体现出的历史线索。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英美“特殊关系”。
4 .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个人被战争洪流所裹挟,宛如漩涡激浪中的细小流沙,身不由己,……无数个体命运的集体合影,即是国家命运的写照。


德国普通家庭威廉一家命运

威廉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父亲因一战后的战争制裁失业。全家靠母亲微薄收入维系。住的是老房子,冬天全家冻得直打哆嗦。日子过得如此凄惨,威廉一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和当时德国民众一样,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凡尔赛和约》。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之后在德国大修高速公路和公共工程,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此时期威廉父亲成为修路工人,威廉一家的生活命运有所改善。1939年,威廉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纳粹军人。威廉并不为父亲走上前线一去毫无音讯而痛恨元首,反倒为父亲倍感自豪。后来威廉的哥哥也走上了前线。如同二战时期千千万万德国家庭,他们最后的命运都是一个模子:以元首的伟大为荣,而后是“一损俱损”。

——摘编自蔡成著《不能忘却的战争记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对威廉一家的命运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有: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它国家得以加入上述宣言。

——摘编自陈海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美国就督促苏联尽快对日参战。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的现状需予维持;2.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需予恢复,这包括: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的优先权;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还苏联。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家宣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协定》的内容。
6 . 《每日镜报》与法西斯相关报道

材料一   《每日镜报》是英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小报,内容上以社会新闻为主,具备偏向大众化的内容和受众定位,对德国法西斯的报道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对法西斯的认知。

材料二   有人选取二战初期《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进行抽样研究,整理出其报道框架如下

《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框架   

报道框架报道内容(侧重)
“侵略—抵抗”框架凸显法西斯德国的对外侵略行径,强调英国政府或第三国政府对德国最新举动的表态,表明抵抗侵略、绝不屈服。此类框架多见于对法西斯德国政府的官方表态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中
“压迫—反抗”框架法西斯德国政府对国内进行压迫,包括德国犹太人、工人、妇女、儿童等多个群体,例如,德国要求流亡在外的德国犹太人回国服务军事工业、要求母亲尽可能多生育来为政府提供更多劳动力,而这些呼吁均未得到积极的反馈
“分析—披露”框架大多报道德国法西斯领导人先前不幸的个人经历、自身扭曲的心理状况,甚至是经医院诊断的精神疾病
“宣传—回击”框架列举法西斯德国政府进行虚假宣传的言论,并逐一揭谎回击。在驳斥谎言时,引用英国政府、第三国政府的表态,列举与德国法西斯政府言论相悖的事实性证据,及德国内部反法西斯势力的广播

——摘编自王行广《〈每日镜报〉二战初期对法西斯报道的框架分析》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框架。
2023-07-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日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内容节选自一位美国驻日大使的日记,可供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局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位外交官的日记

1937年7月8日

中日两军在距北平不远的卢沟桥打起来了。谁是肇事者,还不清楚,不过纳尔逊·约翰逊说,从日本人常在中国驻防军附近举行演习这个事实来看,这种事件早就该发生了,不发生才怪哩。

1940年10月1日

同盟条约是9月27日在柏林签字的……

1941年1月27日

谣言四起,谓日本人正在计划,一旦与美国决裂,便出动全部力量,大举突袭珍珠港。我当然向我们政府报告了。

1941年6月22日

今天传来德苏开战的消息。此事早在意料之中,但这样突如其来,仍令人惊异,我原以为还要迟一点才爆发。

1941年8月14日

今天听到,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某地举行历史性的会议……

1941年12月8日

日本政府只能认为,继续谈判,亦不可能达成协议……一听到开战的消息已经证实,我便下令烧毁全部密码和机密信件。

——摘编自(美)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


请回答:
(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评析这则史料的类型、内容。
(2)若要研究日记中记录的某一事件,我们可以补充哪些材料?
2023-07-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日中立条约》是苏联与日本于1941413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在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同时,苏日双方代表还签署了一个共同宣言,作为条约的附件。其内容是苏联保证尊重伪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官方及学术界一直认为,该条约的签订是苏联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它的签订“巩固了我们祖国远东边境的安全。在希特勒德国的威胁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它有助于维护远东的和平”,并“制止了日本侵略”,因此是“我国外交上的伟大胜利”。英美等西方国家则认为,此条约解除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使日本军队腾出原本要守卫西伯利亚前线的手来,移向并占领了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群岛”,因而苏联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编自黄光耀《<苏日中立条约>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影响。
2022-05-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向美、英提出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方案,以缓解苏联在东线战场的压力。美、英保证一定会尽力援助苏联,却迟迟不兑现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和丘吉尔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丘吉尔一面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又极力主张盟军在地中海东部实行巴尔干登陆作战计划,目的是抢在苏联之前楔入东南欧,以阻止苏联进入。在苏联的坚持和美国的支持下,会议决定美英将于19445月发动登陆法国北部的“霸王”计划。1944年,苏军进入东欧,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英美两国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他们认为苏军有可能席卷欧洲大陆,将使西方失去对欧洲的主宰,进而失去对世界的主宰,英美法等国终于决定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据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要求:结构完整,角度全面准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二战时期,英国著名将领、军事专家富勒将军断言:“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因为俄国人的抵抗,尽管他们很顽强,或是气候对德国空军的影响挽救了莫斯科,事实是,德军前线的车辆陷入了泥泞中。”这一军事评述(     
A.夸大了气候因素对战争的影响B.客观上指出了苏军获胜的关键
C.肯定了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价值D.侧面反映苏德两军的装备差距
2024-02-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