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世纪城市自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不仅见证了欧洲经济的转型,也带来了欧洲文化的崛起,一种新的知识组织形式出现了——中世纪大学在欧洲基督教的怀抱中诞生,它不囿于基督教的教义传授,反而形成了求真和求善的大学精神。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其中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最核心的内容,即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大学成为当时最具特权和声望的学术思想机构之一,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与框架性的历史元素,为理解现代大学概念提供了源头性的诠释。

——摘编自孟倩《中国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历史社会学的视角》

材料二   18世纪后半期,人们相信,启蒙是对现有秩序的批判,并且认为通过启蒙,流行的愚蠢会被克服。在这种观点看来,有用的理论应该能先在实际事务中解决问题。大学和类似的机构要讲授的不应是形而上学和神学,而应是经济学、技术学、医学和自然科学这类的学科,实际操作的知识优于口耳相传的知识。在许多大学里,像这类学科,如法国的医学和自然科学,德国和意大利的财政学,苏格兰的道德哲学,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的自然法学,都得到了加强或第一次开设。无需证明的信念和对权威的无条件顺从被放弃,学校越来越多地教育学生自己思考。

——摘编自赵敏《启蒙运动对18世纪欧洲大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大学发展的特点及其社会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获得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豪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城市自治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3-07-18更新 | 208次组卷 | 37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英国的自治市是一个城市中心。从16世纪起,自治市成为议会选举区。可是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形成的郡、自治市和教区这种地方政府单位一直混乱地存在着。为了满足新出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的地方需求,中央已经意识到对地方政府结构重组的必要性。1835年市政法颁布,这是现代地方自治政府体制建立的第一步,法案建立了民选的自治市议会,改变了早期自治市通过向国王购买特许状的方式获得自治权的状况。

——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这部法案初步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和基础。它的诞生,使慈善行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给了争议性和永久性的资助制度。二战后,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虽然社会救济措施保障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却严重地消磨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劳动积极性,养成懒惰不干活却又可以拿到国家补助的心理,免费医疗、病假补贴政策刺激了“泡病号”现象的产生。

——陈元刚《社会保障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取得自治权的方式。分析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部法案”的名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影响。
4 .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11世纪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首先登上历史舞台。12世纪以后,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相继问世。当时大学兴起的背景是(     
①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③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
④教会的支持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50年之后,欧洲便进入了“间接农业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而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如香料、染料、宝石、丝绸、锦缎等物的需求,一些商人(以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为主)开始从事东方与西欧间的远途贩运。这样,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这些贸易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聚地,并为农民提供了可能的落脚地和就业场所,城市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

材料二   在中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古罗马帝国时期城市享有的内部自治特权消失殆尽,所有城市都臣属于某个甚或几个领主,每个城市居民(教士和服兵役者除外)须向领主交纳“领主税”。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如1067年芒斯市民起义和1112年拉昂市民骚乱等。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13世纪中,一些国家的君主站到城市一边。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1180~1223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鼓励他们加强城市防御,发展工商业;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是王室直属领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他因此被称作是“城市人的好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市民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市民阶层获得自治特权的原因和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期,家国同构。自秦汉而下,宗法活动以社会上层贵族为中心展开,魏晋门阀士族是其代表。至隋唐,贵族型家庭制度逐渐瓦解。北宋时,“近世名门鲜克永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一些士大夫成为新宗族组织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带头呼吁,以尊祖睦宗为要旨,团结宗亲。其他社会阶层后来也开始效仿,慢慢地发展起了一种新的宗族形态——“平民型宗族”。

——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材料二   10~16世纪间,中世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地位和血统的执着是当时的标志之一,法定地位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标志,贵族观念是这一状况最明显的表现。但是,欧洲社会不断涌现出掌握新财富乃至实力的新贵,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他们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形态、行会、传说和团体,使商人的社会身份拥有了新的定义。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

——摘编自[英]J.M.罗伯茨《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宋代出现“平民型宗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这些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指出宋代“平民型宗族”和西欧中世纪后期新贵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
2024-03-15更新 | 367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3模式)-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 “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摘编自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至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带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费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受《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术界大多认为“中世纪”一词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历史学家比昂多(1388-1463)最先使用。他在其《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中摈弃了认为6世纪之后的历史是罗马史的继续的传统观念,认为古代史已经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结束,在那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到比昂多自己生活的时代又已经结束了。于是,他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中世纪”。用“中”这个词,不仅意味着这段历史时期是处在古典文化和他自己那个时代的文化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低谷,而且暗含着业已开始的时代将是一个永恒时代的意思。在这里,“中世纪”一词在文化学上所包含的贬义已是清晰可见。

—摘编自田薇《关于中世纪的“误解”和“正名”》

材料二   中世纪始于5世纪,迄止于15世纪,整整横跨1000年。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早期(约500-1000年)指成形时期。这段时期动荡不安,变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延续到较为稳定自信的西欧文明的出现。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这几个世纪里,我们也看到了宗教改革、学术进步,以及对少数民族的迫害。中世纪晚期(约1300-1500年)则见证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3001350年间,欧洲惨遭饥荒和瘟疫的肆虐;然而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却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著《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意大利史学家比昂多和美国史学家本内特关于欧洲中世纪的两种不同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种观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3-05-09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皖中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献中,“封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用于描述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最狭义的用法仅指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在中文文献中,“封建”一词经常被简化地拆解为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建国或建藩准确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实质—政权的逐级承包。西欧历史上大致有国王—诸侯—骑士的三级承包,中国的西周则是周天子—诸侯—大夫三个等级。下级封臣均拥有治理权,诸侯、大夫等封臣不仅形同而且基本上就是自己领地上的国王。

——摘编自许小年《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材料二   就“封建主义”的概念而言,中国从秦到清显然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专制主义”社会。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未在中国出现,原因不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相比在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权利、契约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缺乏,而是此后遭到了“专制主义”的压制和破坏。“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夭折只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太短了或者说结束的太早了。以西方的英国为例,自诺曼征服(1066)全面建立封建制后,王室、教会、贵族乃至自治城市间的冲突不断,《大宪章》、“玫瑰战争”(贵族内战)《至尊法案》均是其具体体现,直到1534年英国君主专制才得以确立,英国早期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即便如此,在这个长达500年的“封建社会”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中英国的地方自治、自治城市在基层治理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权的重商主义理念也未曾中断,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兴起成长起来。

——摘编自许小年《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封建主义”或“封建”社会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中国“专制主义”社会相比,英国“封建社会”的环境为什么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与成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当地民族高压统治的产物。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

材料二   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度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