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虽然只是虚君,但超越党派政治代表国家权威,使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以落到实处。执政的首相只有权力,没有权威,国家一旦发生政治危机,也只是权力危机,国家的权威不会动摇。该观点意在强调英国政治体制(     
A.限制了国王权力B.体现了民众意愿
C.维护了国家稳定D.避免了公权失控
2 . 有学者将部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特色归纳为下表,据此推断,表中①②③分别是(     
国家特色
坚持“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淘汰了绝对君主制,开创了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体。
“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通过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
A.英、日、德B.意、俄、英C.美、德、法D.美、英、法
2023-04-21更新 | 946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学者布莱克划分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学者罗荣渠划分的现代化模式
模式一:由英国和法国组成。政治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很早,现代化挑战主要来自内部,社会转型是渐进的。
模式二:由英、法的殖民地组成,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脱离了母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国家权威比较微弱。
模式三:包括德国及一些东欧国家。 具有外国模式的明显特征(多是强加或通过武力引进),国家建设道路漫长,民族主义情绪激烈。
模式四:拉丁美洲。
模式五:包括俄国、日本、中国等国。在受到现代化挑战之前,已经奠定了国家领土和人民的基础;其政府本身,能够主动地回应现代化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使其在外来压力下仍能够保持自身完整,却也阻碍了社会转型。
模式六:包括东南亚、中东伊斯兰地区。
模式七: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主。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这一类型完全是自发形成的,并逐步趋于成熟。
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构+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枸”。这种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定向发展,至今只具雏型。
发展中国家的混合式现代化模式:“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现代国家机构”。政治上有反西方主义色彩,经济上则受西方强大吸引力或仍然不能摆脱依赖性,从而形成一种边缘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东亚现代化模式:其共同特征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突入,东亚被卷入世界巨变的大潮,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世界的社会经济体制缓慢转变的过程,也即从自身衰败化、边缘化与半边缘化,走向革命化和现代化。

——根据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相关资料整理


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把现代化进程分为不同的模式。请提炼出上述材料中划分现代化模式的一种具体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要求标准清晰准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楚。)
4 . 在《权利法案》颁布前,英国下议院曾起草《请愿条款》,明确要求议会“专制”,但威廉亲王拒绝对其王权施加任何限制,最终《权利法案》删去了“议会所议事项未能议决,议会不得被宣布解散”等内容。这表明《权利法案》(     
A.是利益妥协的产物B.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C.扩大了国王行政权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5 . 1688年后,辉格党把“光荣革命”与威廉夫妇继位放到宪政与专制政体之间长期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辉格党如此塑造威廉的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     
A.揭露历史真相B.延续宪政传统
C.增强君主权威D.维护政局稳定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和继承。中国古代御史可弹勒一切官吏,其中,犯法违纪的朝廷命官是御史弹劾的重点对象。御史纠弹内容极为广泛,凡官吏失职,违法犯罪,以至个人思想品德、生活作风、婚姻亲事、酗酒失态等,无不在纠弹之列。御史的弹劾程序包括提出弹劾、受理弹勃、审理弹动到裁判弹劾等过程。在大多数时期,不必通过上级层层备案或报批,奏疏可直达天子。

-摘编自邱永明、朱莲华《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探析》

材料二 在中古英国,弹劾主要是议会与国王之间就控制政府而进行的权力斗争形式。从表面上看,议会针对的似乎是政府官员,但从根本上,议会是要通过打击依附王权的政府官员,来主体的操纵的情形较为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方严格遵守法定的或约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权力。弹劾过程中,下院的控诉、被弹劾者的辩护和上院的判决甚至是国王的赦免和批准判决的行为,都是严格按照制度本身的要求进行的,致使弹劾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制度化的特征。

-摘编自汪庆红《监察与制衡——古代中国与中古英国权力控制模式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弹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英国弹劾制度与古代中国相比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价值。
7 . 在18世纪上半叶,很多法国人开始学习英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曾亲往伦敦考察;瑞士人穆拉尔撰写的《英法面面观》成了法国人了解英国的窗口,该书在18世纪20年代销量很好,再版了四次。当时法国掀起“崇英热”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光荣革命具有借鉴性B.启蒙运动推动其思想解放
C.英国经济和政治实力强大D.启蒙运动最初发端于英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4年,英国政治家索姆杰·宁斯指出:“下院独立不是英吉利法的基本要素。英国宪法的优点在于它由三种权力构成,彼此相互依靠。其中一方独立于其他两方,它必将独占全部的权力,我们的政体就会立刻改变。上个世纪行使过下院独立,国王被弑,贵族遇难,建立起世上最坏的民主政体。倘若我们不幸再看到另一个民主政体,同样的混乱肯定会再次发生。”同一时代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认为:“成功源自光荣革命,但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石。”

——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材料二   法国的革命者倾慕并效法古代民主,在表面上更忠实于民主的理想,实际上却把民主过度价值化,抽空了它的工具性内涵。在法国革命的高潮,国家政治的基本形态不是国民公会的理性辩论,而是变幻无常的街头民众运动。美国的革命者则出于对精英政治的偏好,对那种直接诉诸民众的民主忧心忡忡,他们基于对集权和压迫的恐惧,设计了一种体现限权、分权和制衡原则的代表制政体,这固然导致了民主价值的流失,但也为治理现代大型民族国家找到了一条非君主制的道路。英国推崇混合宪政的理念,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虚化了“王在议会”的制度,架空了世袭贵族主导的上院,缩短议员任期,扩大选民基础,以渐进变革将传统政治转化为了民主政治。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国家的民主政体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3-04-09更新 | 221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西式期刊,其中一期记载英国某一事件:“若翰(注:若翰即约翰,1199—1216年在位)乃暴虐,先被教师(注:教师指教士)迫甚,后被诸侯围绕,不得已立法,赐民自专,至今犹存。”这部“不得已”所立的“法”(     
A.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英国成功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D.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初开始,公开发售国债成为欧洲许多国家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办法。16881689年,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格兰具备了为6年后在一片信任的氛围中创建英格兰银行所必需的条件。英格兰银行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从1713年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公债增长了1倍多,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差不多又翻了一番。英国的公债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到1783年增加到2.429亿英镑,几乎翻了一番。

——《经济系统与国家财政》

材料二   1927年起,国民政府滥发公债。1932年,政府应付各种内债本息2.1亿余元,每月平均偿还1700万元。112日,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鉴于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府每月财政支出仅军费一项需1800万元,不敷达1600万元,提出挪用每月内债还本付息基金以应急需。此消息引发市面恐慌,上海金融工商界纷纷致函反对。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在宣言中指出:“此种举措,不啻将全国人民历年备置之财产,宣告没收,减绝人民之生计,破坏国家债信,而一方对于截留税收,冗军浮费,则坐视不敢处置,以致财政一无办法,乃不得不攘夺人民生活之源泉,以供政费暂时之挹注,此种举措徒起截税者之野心,为滥费者张目。全国国民,为国家经济立场,允当群起,誓死反对。”国民政府被迫于118日收回停付拟议。

——《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81年,中央决定发行国库券。3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19811987年,每年国库券实际发行量都超过计划发行额,总其发行361.76亿元,1985年起可以贴现和抵押贷款。通过发行国库券,将人民群众手中的部分购买力及其他一部分社会财力集中起来,暂时转移给了国家,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

——《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公债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反对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发行国库券的作用。
2023-04-07更新 | 1486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