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史记·五帝本纪》载:由于共工、驩兜、三苗、鲸有罪,“于是舜归言于(黄)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哑鲸于羽山,以变东夷”。司马迁的这一记述(     
A.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说明中原地区文明逐渐向四周传播
C.佐证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明产生D.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从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较为系统的刻划符号来看,其空间范围包括了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与史前城址、礼仪性玉器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这些发现可以说明当时(     
A.早期文明多元走向一体B.文明交流超越区域界限
C.各地文化风俗趋于相同D.文明起源空间范围广阔
3 . 多元一体的融合趋势深刻地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下列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趋势的是(     
A.越南发现二里头遗址风格的牙璋
B.某遗址出土大量陶器及陶器碎片
C.中原受周边地区影响的贵重随葬品增多
D.多地发掘出了多达百余件随葬品的墓葬
2024-05-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专题片《古蜀记·三星夺目》解说:仔细研究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陶岙、玉璋、铜牌饰深受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铜罍、铜尊等青铜器,又深受商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玉人头像造型,外观神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十分接近。这说明(     
A.青铜器文明开始于古蜀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古代蜀地文明特色鲜明D.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广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考古,在河南、辽宁、内蒙古、江浙、安徽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龙形象的文化遗存。闻一多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图腾。龙的形象反映了(       
A.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历程B.同源共祖民族交融的趋势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中华远古文化的多姿多彩
2024-05-15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神话是人类早期的历史记忆。据研究,盘古、伏羲、女娲、神农等在古代中国多个民族神话中广泛流传;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存中,都发现了“三足乌载日”的美术图像。这体现了(     
A.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B.文明起源由中心向外辐射
C.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D.经济文化区域间频繁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偃师二里头城址出现了典型的有中原庙底沟文化、王湾文化发展而来的因素,又吸收了来自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北甘脊地区的齐家文化、北方河套地区的石峁文化等因素。这一现象说明,中华早期文明(     
A.满天星斗汇聚中原B.独立发展多元并行
C.中原领先辐射四方D.高度成熟领先世界
2024-04-08更新 | 24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文明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经过夏、商、西周三代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秦汉时期的更高阶段发展。公元4、5 世纪,中原地区发生过的民族移动及以少数民族为最高统治者的诸政权,本质上都只是朝代的分合或更替的问题。此后,在元代和清代两度出现的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的皇朝,本质上也是各族上层统治者的联合政权。所以,中国作为政治实体在历史上从未被外力所中断。在文化史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也从未中断。与其他先后消亡的古代文明相比,中国文明具有不断自我更新、 自我代谢的能力,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地生存下来。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整理

材料二: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不仅推进了北魏国家和拓跋鲜卑等少数民族社会属性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民族融合。有学者统计, 自魏晋到南北朝,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总人口数多达千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北朝民族大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而且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明确的说明: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 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同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2013~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大大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经济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增长2.2%,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2013~2021 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 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文明发展连续性的主要表现以及支撑这一连续性的深层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的优势。
2024-03-3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9 . 陶文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虽然还不能确认这些文字的具体含义,但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除早期的半坡遗址外,大约自公元前4800—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都有陶文。这一现象反映出(     
A.早期文字已经成熟并扩展B.中华文明一体化趋势
C.中华文明多元化一体特征D.区域间的交流较频繁
2024-03-2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说”,认为中国农业起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在中国中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而周围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不一样,有各自的发展和层次,犹如重瓣花朵式的格局。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明(     
A.以黄河流域为文明发源地B.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C.以地域多样性为核心特征D.南北并行,各自发展
2024-03-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