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新中国建立初期,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级各类党报,大力推动机关、工厂、学校、商店的群众读报工作,到   1950年5月,人民日版已在全国组织了2101个读报小组,下图是1954年盛锡福帽厂党支部副书记在休息时间给工人   读报的照片。“读报组”的推广(     

A.加强了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D.极大推动了建国初期扫盲工作
2024-03-07更新 | 24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河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期间,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人存活的自然手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家以建设与恢复发展为主要任务,劳动教育也以个人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初塑。国家将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定义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通过教育支援工农生产,通过教育推动国家建设。1950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报告中最初提及“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张雨强《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新变化和意义。
2024-01-2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变化、趋势类非选择题(含答题模板)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3 . 新中国成立前,科、教、文、卫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增强了文化科教实力B.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了意识形态教育D.适应了经济改革需要
4 . 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国家的名片,也是时代的印记和社会的缩影,它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记载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中国邮政2010年发行了《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这一邮票。发行该邮票的意图很大可能是(     
A.铭记“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对文化的摧残
B.赞扬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成就
C.纪念西方的芭蕾舞艺术在现代中国的起步
D.肯定中西文化交融与中国革命文化的创新
2024-01-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B.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D.仍无法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2024-01-11更新 | 53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如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颂》(1972年)这幅画作(     
A.具备了史料与艺术的双重价值B.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C.展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D.宣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024-01-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七调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部分小说发表情况统计表》。出现以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杂志或出版社作者和作品名称
1956 年《人民文学》杂志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
1956 年《人民文学》杂志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1956 年《萌芽》杂志陆文夫《小巷深处》
1957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
1957 年《人民文学》杂志宗璞《红豆》
1957 年《剧本》杂志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1957 年《新港》杂志刘绍棠《田野落霞》
1959 年《蜜蜂》杂志刘真《英雄的乐章》
A.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果B.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调整
C.先进社会制度全面确立D.首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8 . 据下图可知,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     

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
A.依据现实需求设置专业B.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
C.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D.凸显了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
2023-12-1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刘少奇视察地方时,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即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学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上大学。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办学,不少家庭也供不起孩子读书。1958年3月,刘少奇受到天津国棉一厂筹办半工半读学校经验的启发,指示天津抓紧建立试点,随后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1958年6月21日,刘少奇写信给劳动部部长马文瑞,希望新建工厂要考虑半工半读。由于刘少奇的提倡,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教育战线出现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局面。

——据曾长秋《论刘少奇关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设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少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的影响。
2023-12-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
2023-12-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