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0 道试题
1 . 如图为1959年某画家创作的《课本随身带,抓空学起来》,画中一个年轻姑娘正在细心的教着农村社员大妈学习。这一作品(     
A.展现了“上山下乡”运动B.宣传了“半工半读”制度
C.提高了劳动女性社会地位D.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2 . 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着手审读、修改、新编、发行统一的中小学教科书,在思想、内容、编写体例、课程策略、学科性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举措(     
A.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践行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
C.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
D.有利于贯彻新中国的国家意志
3 . 图是1950~2019年学前教育在校人数和毛入园率统计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改革开放前中国学前教育停滞不前B.学前教育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符
C.政府的重提程度决定教育发展速度D.新时期我国公办幼儿教育发展迅速
4 . 新中国成立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妇女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至 1956年渐成高潮。由此可知
A.识字学习成为国人共识B.识字教育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C.新中国实现了男女平等D.社会教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2022-06-06更新 | 50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评卷(上)历史试题
5 . 如图是画家陆俨少1956年创作的中国画《教妈妈识字》(局部图),描绘了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正在教妈妈识字的场景。下列与该作品相关的重要文件是
A.《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B.《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022-05-23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扫盲教育始于清末。为应对列强入侵与民主革命浪潮,清政府1908年公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遂由京师逐渐推行各省,招收年长失学和贫家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习国文、国民道德、算术、习字、体操五门课程,免收学费,书籍用具由学校提供。我国第二次由政府规定的扫盲教育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设有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赋予民众学校新使命,同时在《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将教育与实业、生活切实相连,并颁布《国民学校和中心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进一步推动扫盲教育。此外,民间扫盲教育也有所发展,如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扫盲教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使广大工农群众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拉开新中国扫盲事业的序幕。过渡时期,国家大力开展工农识字运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并不断在农村、机关干部、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加强扫盲教育。约十年的扫盲教育,使我国青壮年文盲降低了37%,依靠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技术扫盲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扫盲教育由以扫盲为主,到初步建立起由扫盲、初等、中等到大专的工农教育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扫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深入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
7 . 1953 年11月,青年团中央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我们的方针,就是要将今天的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须具有高度文化科学知识、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健壮体魄的新型人物。”这体现了该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A.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B.体现“双百”方针的精神
C.具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色彩
D.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发展教育。西周时期就有“学在官府”之说,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垫、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款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美国大力支持私立学校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公办教育。1852年,美国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南北战争前,27个州中已有25个州设立了州立大学。南北战争后,各州普遍开办了公立中学。中高等教育中普遍去掉了神学内容,而增设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科目。从1870年至1890年美国普及教育经费增加了120%以上。1862年,奕䜣持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还创办了天津电报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与此同时,中国留学教育也得到发展。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教会学校、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纪50年代,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摘编自王绘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中美教育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政策。
9 . 1953年l1月,为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中央决定在厂矿推行劳动前后或工作间隙的体操,在机关推行早操或工间操,在学校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这一做法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B.体现了人民体育的本质
C.标志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完善D.推动了民族体育国际化
10 . 1953年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先后开办了11所高级党校、中级党校、初级党校以及各类专业干校。至1955年底,从各级党校毕业的干部就有25300多人。上海的这一做法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保障
C.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D.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
2022-05-13更新 | 614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