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8 道试题
1 . 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拥护婚姻法》,此画体现出(     
A.婚姻法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B.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C.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普遍共识D.全国妇女获得彻底解放
2024-03-1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建立初期,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级各类党报,大力推动机关、工厂、学校、商店的群众读报工作,到   1950年5月,人民日版已在全国组织了2101个读报小组,下图是1954年盛锡福帽厂党支部副书记在休息时间给工人   读报的照片。“读报组”的推广(     

A.加强了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D.极大推动了建国初期扫盲工作
2024-03-07更新 | 239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任鸿隽(1886—1961),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任鸿隽认识到科学与国运的密切关系,辛亥革命后由“暴力革命”的追随、实践者转变为“科学救国”的倡导者。他坚持认为,科学家的职责不是身与社会政治,而是力行科学研究;“科学是立国的根本”并一再倡议将发展科学作为重要的国策。1915年,他与同仁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月刊;1925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专任秘书,在其努力下,该基金资助科学机构和大专院校,还派遣有志青年出国深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事业,他征得科学社同意,将科学社所有的设备等捐给了国家。

——摘编自侯春燕《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任鸿隽“科学救国”实践的贡献。
2024-02-2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4 . 1950年代,山东农村幼儿园的主要功能是“适应祖国生产建设的需要,解决母亲参加生产孩子在家无人管的困难”,1960年代则变为“德、智、体、卫诸方面均得到开展,注重培养幼儿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这一训整适应了(     
A.德育教育的加强B.扫盲教育的需要
C.学前教育的普及D.幼儿教育的规律
2024-02-23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全国优质校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各地集中宣传农业集体化的优越性,教育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做法旨在(     
A.争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早日完成B.为人民公社化运动营造舆论氛围
C.增强民众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认同D.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22-23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新中国17年(1949—1966),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而专门面向工农群众编辑出版的《工农文化学习读物》、《工农兵写话》、《工农干部语文学习补充材料》、《大众学习文选》、《群众文库》、《速成识字辅助读物》等书籍的发行量长年居高不下。这一现象(     
A.得益于双百方针的贯彻B.促进了新中国扫盲运动开展
C.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D.改变了广大农村的精神风貌
2024-02-05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11月)历史试题
7 . 1958年,王金波创作了《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歌词,“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还是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这首歌的歌词(     
A.推动了新政权经济恢复B.有利于塑造时代新风尚
C.体现了道德观念的重建D.反映了工业化如火如荼
2024-02-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据统计,1951年全国拥有农村电影放映队七百多个,1958年增至八千多个,到了1965年,全国已经拥有超过一万三千个放映队。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张全国性的电影放映网。这(     
A.反映出当时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持续变革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C.满足了农村广大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D.有利于国家意志向农村社会下沉
2024-02-02更新 | 205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4亿人口中有八成是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1.6年。1949年,我国仅有高等学校20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全部在校生不足12万人,其中工科在校生只有3万人……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序幕已经拉开。1953年我国颁布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就需要技术人员30万,而已有技术人员包括见习技术员仅14.8万,缺口达15万;当时的工科院校和工程技术系科每年仅能招收新生1.6万人,整个“一五计划”期间,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不足当时工业建设实际需要的25%。

规模小,培养学生数量少;学校类型结构不合理,文重工轻,师范缺乏;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比例不协调;多数院校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地区结构布局不合理……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显然不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2024-01-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10 . 建国初期,我国约有1700余个私营剧团。1952年底,文化部要求“私营剧团”改称“民间职业剧团”,并提交《剧团组织章程》《演员职员履历表》《经常上演剧目表》,办理登记证与演出证后方可正常演出。这些举措(     
A.顺应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B.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C.有利于激发剧团的创作积极性D.是对苏联文化发展经验的借鉴
2024-01-26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