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约80%。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部分课本的目录统计大体如下

目录类别目录示例篇目合计
歌颂领袖《歌唱毛泽东》11
歌颂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
歌颂祖国《美丽的祖国(朗诵诗)》10
中外关系《苏联代表团访问农民》5
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7
国家建设成就《修筑成渝铁路》5
农村合作组织《杨家村的合作社》5
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代表》3
介绍科技《邮政和电信》5
农业生产科技《新农具》5
生产分工《还是分工好》2
卫生常识《人为什么要喝水》10

——摘编自张鹏《195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以农民识字课本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推进扫盲运动进行阐释。
2023-01-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2 . 以下图片是某同学搜集的新中国建立早期的一些电影资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新中国(     
A.电影艺术的发展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倡导妇女的解放D.动员妇女参军卫国
3 . 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表1是1953年调整后的全国高校专业种类的设置数量(单位:种)。由此可知,这一调整旨在(     
师范类理科类文科类农林类医科类财经类工科类政法类体育类艺术类总门类
21161921413107211215
A.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B.满足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
C.推动高校各专业均衡发展D.促进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为此,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到1957年,全国小学校数量达到54.73万所,在校生6428.3万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3.85%、25.9%。

——摘编自王慧、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材料二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的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60.2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持续提升,部分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我国成功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转变。至2015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最高的是北京为54.6%,上海次之为45.5%,它们都远超过西藏的10.3%和贵州的10.2%。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但是我们离人力资源强国仍有一定的距离。

——摘编自吴愈晓、柱思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及小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023-01-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为此,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到1957年,全国小学校数量达到54.73万所,在校生6428.3万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3.85%,25.9%。

——摘编自王慧、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建立了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技工教育制度。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门管理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随后,我国通过院系调整、强化工科、大批院校归专业部门管理等措施,把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改造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院系调整,中国综合性大学的数目大幅度减少,单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据统计,1947年,全国有综合性大学55所、工科院校18所,到1957年综合性大学减少到17所,工科院校则增加到44所,在专业的设置上,工科专业的比重急剧上升,文、法、商等专业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大学生的占比47.6%,1957年则降至9.6%。1953年,在总数为215种专业目录中,工科占107种,而文科仅占19种。

——摘编自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及小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01-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毛泽东的这一讲话(     
A.基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进一步阐释了“双百”方针的作用
C.强调对科学艺术工作的态度应慎重D.扫清了科技、文学艺术发展的障碍
7 . 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出:“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这一讲话的背景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B.“双百方针”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D.中美结束敌对状态
8 .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认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80年代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B.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C.国家政策的转变D.知识分子素养的提升
2023-01-0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体育事业与成就]

材料一   中国对体育体制的探索始于20世纪30年代,适逢战乱动荡年代,兵操是.体育的主要内容,随着西方运动项目的陆续传入,国内学者如宋君复、江良规等人分别于1933 年和1945年在《体育原理》中重点介绍了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的体育体制,尤其对美国以健身与健康为主题的体育体制大为赞赏,由此设计了一个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育模式,此后,国民政府将体育社会化钠入工作议程,然而,受限于时代因素,收效甚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刘燕舞《中国体育体制研究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材料二   旧中国体育事业几乎一片空白,1953年8月21日,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由贺龙担任第一届国家体委主任。建国之初,贺龙把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仿照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实行中国式的“劳卫制”,以体操为主要抓手,使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化、经常化.“劳卫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锻炼热情,人民体质得到了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58 年和1965 年9月,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郑朝沙刘亚《论新中国体育的开创和成就--贺龙与中国体育》


(1)根据材料- -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民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事业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3-01-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时代精神的是(     
① 自力更生②敬业守信③ 艰苦奋斗④ 敢于创新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3-01-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