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197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鼓励发展社队企业(即乡镇企业),社队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从1980年到1982年,社会上先后围绕“要不要发展社队企业”“社队企业与大工业的矛盾” “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等问题争论,社队企业数量由1979年的148.04万减少至1982年的134.64万。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社队企业
A.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B.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C.中心环节是扩大自主权D.必须得到社会大众认可
2020-02-20更新 | 3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5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并说明取得成效的原因。
2019-12-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年高三(复习部)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984年,福建省长乐县委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提出:“允许农民个人或合股跨队、跨社、跨县、跨省从事开发性生产或商业活动……允许个人或合股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农民进城开店经商。”这反映了当时
A.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被明显削弱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
D.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4 . 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
B.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C.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以来,农村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兼业农户形成并得以相当程度发展的时期。农户兼业的主要形式是兼营家庭手工业,其所从事的生产项目颇为多,产品多以为城乡市场提供日用品为主。其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是棉布和棉纱、其次还有丝、学麻布、第席、蒲席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载: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据莞为席,麦为笠,穿线为伞”。

——摘编自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

材料二 近代中国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各种剥削日益严重,导致无地农户增多。许多农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形下,走上背井离乡、出外谋生的道略。据1933年21县有报告资料的县份统计,离村农户均占该县农户总数的4.8%,高者达12.2%。农民离村者,或到本区别村充当佃农雇工,或奔向边垦区,或挤进域市,更有漂洋过海去谋生的。

——摘编自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民兼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乡村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材料三 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收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收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不同,并说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影响。
6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1953~1958~1963~1966~1971~1976~1981~
1957年1962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
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9.1%17.9%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庄园时代,英国的耕地以敞田制为基础,属于公共型。即为了使每个成员得到大致相当的土地,便把耕地按肥瘦、远近、干湿分成若干“条田”,在村民中分配。这样,每个农民的土地便散布在不相连接的几块土地上……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不利于个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15世纪末以后,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与此同时,新航路开辟之后,在英国发生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于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贵族、庄园主便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圈地,开办牧场,从事养羊业。真正意义上的圈地运动开始了……列宁也对圈地运动予以高度评价:“从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其资本主义生产是这样无情地处置了农业生产中各种传统关系,并使这些关系与自身相适合并服从于自己的。从这一方面看,英国是最革命的国家。”

——摘编自吕晔等《简论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启示》

材料二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最革命的国家”的观点。
(2)综合材料一、二,比较近代英国与当代中国在处理土地关系问题上的主要异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流转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2019-07-04更新 | 3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届湖南衡阳市高三联考03文综历史试卷
8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这种制度
A.克服了农村经济分配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所有土地全面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