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轶开始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决心推行变法.变法历时二^一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欲反”,被秦兵车裂而死.然而正如王充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二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其推行的新法,正如王安石所言:“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随着新法逐渐出台、实施,新法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和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王安石被迫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出任宰相,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最终新法被废除.

——分别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七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商鞅变法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发展,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成为商鞅变法获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他首次将农业称作“本”,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圣人”的“治国之要”……相比之下,董仲舒认为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他对允许土地使用权流动大为不满,阐发了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并流露出对集权的偏好(这与先秦儒家观点中对政府角色的认识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必要而且合理,“君权神授”论的提出,使儒家登上了“独尊”的宝座,法家作为政策工具,被纳入儒家学说的一统体系。

——摘编自钟祥财《封建社会农业政策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自汉武帝以来,如何使农业人口与土地重新结合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北魏面对中原地区的较高级经济、文化和政治与财政制度,他们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汉化进程,以求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在此思想基础上的均田制做到了有授有还,还田之后再授,使封建国家寻找到了一种既能有效控制国家户籍,又能不间断地授田与编户齐民的途径,不仅使小农有了可以作为世业土地的桑田,也使国家土地制度有了赖以延续的基础。

——摘编自李炜光《北魏均田制与新租调的制度更新和思想价值》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商鞅和董仲舒对土地问题的看法,归纳董仲舒治国思想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影响。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20次组卷 | 32卷引用: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限时训练12、16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国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秦孝公回顾秦朝历史时,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居住习惯,使大家庭的形式颜为普遍,这制约了国家实际控制户数的增长,不利于国家收入的提高。“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的民风,则使人们注重私利,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了“分异令”,单位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此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商鞅变法数十年后,荀子曾游历至秦国,对秦国民风有这样一番感慨:“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汉初儒生贾谊对此确有不同的评价,“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实行移风易俗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和贾谊对商鞅移风易俗举措的不同认识。
2023-09-0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阶段性检测卷11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回顾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前进是重要特征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 则与诸侯争权不可以自持也, 则众力不足也。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 ,则欲国之无富不行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 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 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 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 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 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 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至1940年之间,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3亿美元。

——摘编自(美)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四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4.5
195819624.3
1963196511.1
196619703.9
197119754.0
197619805.1
19811985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上达材料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再谈一谈对“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3)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023-08-21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十六 图表类非选择题
6 . 顺应时代的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材料二   神农氏没,皇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摘编自《周易•系辞下》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核心,简要评价改革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6-22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9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023·四川乐山·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认为爵位是君主手里最贵重的东西,关系到国家存亡,民众为了获得爵位英勇作战,明君就应赐给他们爵位和俸禄。于是,规定按军功大小得爵赏,赐田宅。有爵者享有各种权益,如按爵级获得供驱使的“庶子”,犯罪时重罪减轻,轻罪免除,犯同样的罪,爵位高低受到的处罚有别等。当然要获得高爵很不容易,但相比身份等级的世袭,军功爵制算是提供了机会——不仅平民,甚至奴隶、刑徒,只要能斩获首级,也就可以获得爵位,循序升级。商鞅还提出“不官无爵”,以提高军功爵的政治地位。对此,有学者指出商鞅并没有废除等级与特权,只是把旧贵族特权转让给了军功贵族,造成了更多的特权阶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世官制相比,军功爵制的进步性。
2023-12-21更新 | 152次组卷 | 6卷引用:提分秘籍02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热考题型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中期的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重法名世。在变法改革中,商鞅强调国家应采用重刑使人们守法以避害,还应用重赏吸引人们循法以逐利,刑的威慑作用大于赏,“先刑而后赏”。他注意到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百姓,甚至会使百姓效仿其行,不守法度。因此,设置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明确各级官吏的权责,特别鼓励官吏间相互监督、检举揭发。他还注重培养人们主动守法的意识,树立和强化法律公平、公正的权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此外,商鞅要求法律条文须具体明确、通俗易懂,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战国策》赞叹道:“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其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隋淑芬、施建中《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法治改革的影响。
2022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孝公于是布惠……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虎贲之士百有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

——引自司马迁《史记》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实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结合所学,概括其布局特点。
2022-04-1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始皇、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长城)-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浙江专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氏族组织时代,以宗法制为内核的祭祀礼仪系统十分讲求身份层级的划分。这种礼俗间的分野、互斥,实则是贵族祭祀系统中的“位”(意为丛木标识的社祀)现菆象。庶民被拒于“位”外的同时,也造成了权力中枢同民间社会在意识管控结构上的隔菆阂、断裂。面对战国时代激荡的社会变局,商鞅吸纳秦地尚武的族群基因,他垫平贵、庶之分,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爵制下的秦国社会走入了臣民身份重新界定,阶层重新划分,国家专制权力得以成功介入基层社会,传统五等爵制维系下的贵族秩序变成了军功爵制下的新的信仰秩序。秦地的民间信仰也发生了由室家内祭向乡土外祀的转变,由宗族情感寄依转向了地域情感寄依,最终促成了郡县制帝国的形成。

——摘编自熊永《“菆位”于里社:战国秦地的民间信仰秩序统合》


(1)据材料,概括商鞅改革秦国爵制的措施,并说明爵制改革取得成功的社会基础。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爵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2021-06-01更新 | 399次组卷 | 7卷引用:二轮拔高卷05-【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