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493年,北魏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北魏迁都(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C.解决了鲜卑族统治危机D.推动了黄河流域再次统一
2023-12-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文献评述
魏收《魏书》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欧阳修《居士集》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赵翼《廿二史札记》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3 . 南北朝时,出生江左的陈庆之目睹洛阳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英阜,目不能识,口不能传”。该评价可以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A.促进了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B.推动了洛阳城由衰败走向复兴
C.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逐渐消亡D.缓解了南北朝意识形态的对峙
4 . 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他指出:率领拓跋鲜卑迈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故以太祖作为拓跋珪的庙号。孝文帝此举旨在(     
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
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方的汉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感叹“北人安可不重”。这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推动民族融合紧密相关。下列史料,不能佐证孝文帝在这方面努力的是(     
A.“嵩京创构,洛邑俶营……代民至洛……辛勤备经,得达京阙。”
B.“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C.“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
D.“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期,秦国地广人稀,荒地比较多,所以商鞅把奖励开荒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商鞅变法中规定:“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其中“本业”是指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末利”是指商业和手工业。“复其身”就是免除勤恳劳作者的徭役;“收孥”就是政府将“事末利及怠而贫者”连同其妻子、儿女,均没入官府降为奴隶。同时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的税额,使税额比成本高十倍;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除此以外,商鞅还主张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泽之利。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朝]魏收《魏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发展农业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     
A.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B.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C.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
8 . 北魏孝文帝针对以往学校设置不够健全的弊病,“太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迁都洛阳之后,他亲祀孔子,征求“天下遗书”,在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小学,又在“县立讲学,党立教学,村立小学”。上述措施体现了北魏孝文帝(     
①削弱士族势力   ②推进汉化改革   ③改革科举   ④大兴文治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佣,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A.商鞅变法B.前秦的统一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2023-05-2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地区2023届港澳台侨学生高三一模联考历史试题
10 . 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一条前部,第二、四、五、七、八、九、十、十三、十四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三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六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     
A.土地政策调整适应现实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
C.土地国有加剧社会矛盾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