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任命这一内阁是清廷在行将崩溃时的最后一个孤注一掷的行动。在这个皇族为中心的内阁组成后不到一年,武昌就发动了革命,其后又不到一年,清政府垮了台。”材料论及的这一事件(     
A.使不少立宪人士转而支持革命B.导致清朝中央政府权力的下降
C.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D.宣告清王朝在中国统治的结束
7日内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高三下学期4月选考科目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2 . 1902年,京师大学堂制定了师范馆入学考试科学科目的基本规则,“算学、比例、开方、代数六问”,“物理及化学六问”。各省举行的师范生选拔性初试,也都遵照京师大学堂的要求,将科学科目列为必考之项,“如算学、物理、历史、庾地,条对详明,方为及格……由本省督抚学政逐加考验合格,咨送来京”。这反映出当时(     
A.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B.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C.重视考生的科学素养D.维新变法的有序推进
2024-04-2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要求君主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他主张颁布成文法,使法令成为判断功过行使赏罚的标准和上下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人们“不可以须臾忘于法”,要求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习惯。不管卿相、将军、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鞅变法实施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段战平《商鞅变法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自从清政府通令各省兴办学堂以后,“天下知朝意向西学,哄然改书院,卖积谷,加亩捐。凡天下有血气者,莫不以办学为先务矣”。到1911年改设、新建学堂达52500所,学生达156万人。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扫除了一大障碍,1901年以前全国留日学生不过一、二百人;1903年达1300余人;1905-1906年又增至8000人到辛亥革命前夕“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邓亦兵《论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8537日)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法治思想,并结合所学,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指出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及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在教育上的改革举措,并分析上述举措实施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1985年我国经济改革的举措。
2024-01-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之不竞,始焉起于黄袍加身而上位的太祖之猜忌也。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下,大量养兵。荆公(王安石)立志改变“弋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公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不多),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杨松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和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严重平均主义等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比较缓慢。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之不竞”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为改变“弋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而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2024-01-1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校教研共同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在张之洞、袁世凯等的一再上书建言下,1901年7月,清廷下诏变通科举,宣布“一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并宣布永废武举。1903年,清政府决定乡、会试中额分十年三科减尽。1905年8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南巡抚端方六人联名上奏,请求立停科举。当月,清廷诏令“所有乡、会试立即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据此可知(     
A.南方各督抚联合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科举制的废除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项成果
C.随着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
D.废八股变科举的主张成为朝野人士的共同呼声
2023-12-0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六经》以前,无复书记; 夏殷无征,周籍已亡;共和以前,不可年识。秦汉以后,乃得详记”。据此可知,下列属于康有为利用学术进行政治斗争的作品是(     
A.《孔子改制考》B.“明定国是”诏书
C.《文学改良刍议》D.《变法通议》
2023-11-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它是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所进行的一场改革。它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行的措施,是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第一次迫不得已而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利用国家权力进行的破坏封建体制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奖励实业B.派遣留学生C.编练新军D.加设经济特科
2023-11-20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奖励商勋章程》规定:“制造火车、轮船、汽车能与外洋新式车、船相符者,造长桥在数十丈以上者,能出新法造电机者”,奖励一等商勋加二品顶戴。“仿造西式物品畅销内地者”,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这表明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B.官员选拔的程序渐趋合理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官制改革推动了洋务新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3年,直隶总督抽取鼓铸铜元的部分余利为资本,率先在保定创办北洋工艺总局,办起艺徒学堂(后改称为实习工厂,旋易名聚合纺织厂),又建工艺局、习艺所及满城积祥有限工厂等,推进织、染、皮、藤、衣、料器、金属、印刷、雕凿等多项工艺。这些举措(     
A.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开展B.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C.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D.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如表是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大事记。这样的求学经历最主要得益于(     
求学经历主要内容
初入学为生员岁经两考,名列第一,补廪生
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
通过京师学部考试授予举人出身
考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中华民国建立D.新文化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