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   甲午战后,清廷进行军事改革,北方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南方有张之洞的自强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裁汰绿营、防勇,精选士兵成立常备、续备等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总理练兵事务,各省设督练处。1904年,正式划定军制,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三十六镇;1906年,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1年起,清廷在一些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同时派大量留学生分赴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由于知识分子的加入,使军队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军队的知识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不少新思想在军队内迅速传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军制改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 (东汉)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汉尚书台在宫禁内,称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曹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材料二 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概况
清朝末年清朝以六部中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仿西方制度增设商部,鼓励实业。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民国初年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建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82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各部委组成人员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2003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本次改革以调整机构设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任务。例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新设立的“国资委”负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新组建的商务部负责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等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机构调整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央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 1982年和200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什么不同?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些改革的主要原因
2018-04-2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的号角。不过在当时,中国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战后几十年的加速发展所知甚少,社会科学界与国际主流也隔绝多年,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对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晰。这样,“摸着石头过河”就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策略。其内在合理性在于允许下层主体进行创新性探索,中央政府也在不完全否定原有体制的条件下做出一些变通性的安排,使改革试验得以进行。而一旦这些试验取得成功,就继之以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使整个社会分享成果。体制边缘的种种改革,为突破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开辟了一定的空间,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曲折起伏,中国在1992年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展开了以财政、银行、外汇等体制为重心的全面改革,启动了以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为中心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这样,中国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并于2001年加入WTO。

——据吴敬琏《万马齐喑环境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整理(2016年11月2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2018-04-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18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一成一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