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0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及其区位表明,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之中所形成的初始动力是外生的,经由“口岸”传导到“腹地”,形成“点”、“线”、“面”三个层次,逐渐改变并塑造近代中国的经济空间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方侵略影响中国的经济格局B.工商业文明成为近代经济的主导
C.近代经济发展取决于口岸经济D.近代已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024-01-09更新 | 398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居于此传统,咸丰皇帝面对列强提出“公使进京”的要求,宁愿以全免关税的代价来换取列强取消此项要求。这(     
A.反映了咸丰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B.实际上阻断了与西方的交流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2024-01-07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4%,1920年增加为14%。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家,纱锭由687900多锭增至1354500多锭,即增加了97%。同时期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鸥、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1-0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下表所示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状况直接导致了(     
英国对华贸易额及流入中国的白银统计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英国对华贸易额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为英镑)
出品进口
1850157.4584.96.1
1853175.0825.657.9
1855127.81066.4139.1
1856221.61065.2321.9
A.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B.抢夺中国权益的加剧
C.以夷制夷主张的提出D.列强瓜分狂潮的出现
2024-01-02更新 | 1395次组卷 | 8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
5 . 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日后若有国书递达中国朝廷者,应由中国办理外国事务之钦差大臣,或两广、闽浙、两江总督等大臣将原书代奏”。同年,两广总督兼领钦差大臣,专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1859年,又改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这体现了(     
A.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B.列强侵略意图已实现
C.清廷外交机制的调整D.天朝上国观念的破除
2023-12-29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成书于1861年的《校邠庐抗议》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书名的字面意思是“在研究周朝典故的茅屋中发出抗议”,内容涉及停武试、制洋器、善驭夷、采西学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A.传统知识分子思想完成转型B.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西学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深入D.知识分子固守传统文化
2023-12-2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各口岸输入洋纱的比重”。对表中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年代华南八港%华中九港
%
华北二港%东北一港%
1867-1871
1877-1881
1884-1888
1889-1892
97.9
86.8
63.6
47.6
1.6
6.2
10.9
24.0
0.5
7.0
19.6
19.5
*
6.0
8.9
A.华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缓慢B.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向北方
C.华中地区的近代化程度最高D.西方列强加强对华商品输出
2023-12-2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C.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9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谈到,“光绪十年后,花生之利始兴,外国购之,用机器榨油,转售中国取利。以此种者沾其赢余,相习益多。”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百姓生活日益富足D.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的地位
10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告谕地方大员,认为“自古驭夷,不外恩威信三者”,“中国现在之所以驾驭该夷者,全凭和约各条向其裁制,各省必须一律坚守,方可示诚信而期折服”。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用传统智慧维护了主权B.萌发近代国际法观念
C.将条约视为控夷的手段D.尝试师夷长技以制夷
2023-12-1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省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