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在中国的西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理自己,总比让中国人管理更省心,这样清政府就轻易认可了“领事裁判权”。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传统治理模式影响近代外交B.统治阶层腐朽导致丧权辱国
C.主权意识淡薄造成利益受损D.天朝上国观念误判民族危机
2 . 下图为我国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其现状有直接关系的战争是(     
A.雅克萨之战B.第一次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2024-01-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如图为冯印澄在新华社刊发的名为《魂牵梦绕》的漫画。漫画中两座哭泣的铜像离开家最有可能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研读下列条款内容,按其签订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③“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④“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
A.①④③②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①③④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2023-06-14更新 | 5874次组卷 | 49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开埠通商问题上,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启了中国近代约开商埠模式。这些商埠作为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利益,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或“国中之国”。为改变约开商埠的不平等模式,同时为增加财政收入,开辟饷源,1898324.26日,总理衙门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宣布将在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三地“开设通商口岸”,当即获旨允准。百日维新开始后,清廷就自开商埠问题于810日再次颁布谕旨,号召各省将军督抚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称:“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三月间,业经准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奏,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王岛开作口岸。嗣据该衙门议复中充[允]黄思永条陈,谓各省察看地方情形、广设口岸,现在尚无成议。著沿江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该将军督抚等筹定办法,即著迅速具奏。”由此开启了晚清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的两条道路之争。

——摘编自崔志海《清末中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自开商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自开商埠的影响。
2023-04-04更新 | 231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两朝……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 清代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且种类繁多,贸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线上升。但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趋势是内向保守,以禁为主,并从未间断,有时还出现重大发展。……据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活动中,西方诸国都表现了偏重中国物品的倾向,使中国常常处于贸易出超地位。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 621万海关两,1880年为7 929.4万海关两, 1894年为16 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 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 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 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9 .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2022-07-14更新 | 4449次组卷 | 3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022-06-16更新 | 11554次组卷 | 7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