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大改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画家戈湘岚创作于1954年的作品《春耕》。下列对此画解读合理的是,该画(     
A.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B.是真实再现新中国农业生产场景的一手史料
C.从侧面折射出新中国发展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D.具有探究农村人民公社劳动场景的参考价值
2023-11-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以“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为题的漫画。由此可知,该漫画肯定了(     
A.人民对经济建设的热情B.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开展
C.三大改造落后于工业化D.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2023-11-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2023-06-21更新 | 6116次组卷 | 30卷引用: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为“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1918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关于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发展农业中的集体经济……减少个体经济,以便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粮食贸易,无论是外贸或内贸,都应由国家垄断”,“土地首先交给为公共利益而不是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且愿在土地上劳动的人使用”。对农民平均分配的只是革命前劳动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而没收的地主、教会、官府的土地作为国家的后备土地,并没有在农民中平均分配,农民得到的土地比他们期望的要少得多。国家鼓励的不是个体农民经济,而是给集体经济形式以优先权。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著《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19506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政权建立初期,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凡年满二十岁”“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新中国成立后,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深刻变革的是
A.稳定物价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D.包产到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方式
1952~1953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高级社,集体经营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 下表反映了 1952-1957年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其得益于
A.农业合作改造B.重点发展农业C.全面土地改革D.农村改革开放
2021-08-0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B.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农业
C.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D.国家强制推进快速改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