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9 道试题
1 .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挽救危机,苏俄政府决定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2023-07-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苏维埃政权诞生的前几年极度困难,列宁果断决定实行某一经济政策,其基本点之一是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该政策应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新经济体制”改革
2023-07-1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分析俄国经济具体状况时,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     
A.加强国家对粮食的控制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恢复
C.指导国家实现了工业化D.为卫国战争胜利提供思想指导
4 . 1921年,俄国饥荒迅速席卷而来,这场饥荒引起坦波夫省农民叛乱。据镇压叛乱的图切哈夫斯基将军说,叛乱的主要原因是“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以及在地方上拙笨地、甚至是极为残酷地执行余粮征集”。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A.积极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B.国家与农民关系亟待调整
C.社会主义革命已提上日程D.市场经济受到进一步排斥
2023-07-1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年8月底,瑞典一家报纸报道说,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声称,将有14个国家要进攻俄国,因而不要很久,至迟到年底,拿下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是有把握的。

——191912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39年,英法苏三国政府进行谈判,丘吉尔呼吁与苏联和法国结盟,他告诫英法政府称:“没有强大的东方战线,我们在西欧的利益就不能有令人满意的防卫;而没有俄国,也就没有强大的东方战线。”


——摘编自徐瑞雪《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

材料三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他认为,中东欧国家受到苏联的“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运用各种力量和手段对付共产主义,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概括英国对苏俄(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2023-07-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主要是苏俄(     
A.实行新经济政策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1919年4月12日,莫斯科喀山铁路编组车站机车库的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经过1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台机车。消息传出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这天是星期六,参加劳动的又是共产党员及其同情者,故被称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得知这一事迹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伟大的创举”,且进行了大力推广。列宁指出这一创举的意义就在于工人阶级不计报酬从事额外工作的共产主义精神,就在于工人阶级自觉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

——摘编自杨会清、任慧琴《党史上最早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100年前的1919年,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下发生了一件具有巨大历史价值的事件,这就是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历史已经过去了100年,这一事件似乎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淹没,鲜有人提及。实际上,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具有的历史价值毋庸置疑,其具有的时代意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摘编自辛向阳《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及其当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进行阐释。
8 . 1920年至1921年的苏俄农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村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于是“红军和工人征粮队员往往被农民打死,而农民也因暴力抗征而遭枪杀”。这表明当时苏俄(     
A.外国武装干涉造成了国家分裂B.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C.对和平的渴望成为民众的共识D.农业集体化导致农村凋敝
2023-07-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巴黎、伦敦、纽约、鲁尔的银行家和工厂主丧失了他们在俄国的工厂、投资,失去了俄国这个大市场。这引起了相关国家的不满,法国克里孟梭在议会里鼓吹“要在布尔什维主义周围装上铁幕,以防止它破坏文明的欧洲”。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该事件“在协约国的军事策划者看来,正当德军在西线发起最后一次强大攻势的时候,在东线对德国的一切军事抵抗却发生全面的崩溃,则无异是一场灾难。”

1918年3月至11月,协约国军队先后在苏俄北方和南方港口登陆,直接进行武装干涉。12月,英国海军进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威胁到彼得格勒的安全。在苏俄红军的英勇抵抗下,1920年初,协约国第一次武装干涉遭到失败。协约国还利用苏俄国内反动势力和周边小国,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装进攻,也终归失败。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   1953年9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倡种植玉米。1955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2800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年5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人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37公斤增至40公斤,而美国1961年人均肉产量却有100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

——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3)根据材料三,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
2023-07-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的俄国处于各种交织的矛盾冲突之中,多年的战争把俄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物价飞涨,社会躁动,彼得格勒最大的企业——普梯洛夫工厂的约3万名工人集会,并宣布总罢工……从俄历二月到十月,在8个月的时间里,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强大起来,并在关键时刻及时地调整政策夺得了政权,在这方面,列宁的作用无可替代。纵观俄国的历史,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合乎民意和愿望的胜利,体现了这场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摘编自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材料二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好多情况,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使他们从无产阶级方面倒向资产阶级方面。正因如此,我提出了一个决议案:“鉴于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对合作社的态度的决议完全是以承认余粮收集制原则为基础的,而现在余粮收集制已经为实物税所代替,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撤销这项决议。”

——摘自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921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报告的背景及意义。
2023-07-1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