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7月,《申报月刊》在其创刊一周年的“特大号”上设立“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成为中国思想界第一次以“中国现代化”为主题进行的思想交流和交融。以下是一些作者的看法:

学者罗吟圃在《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中谈道: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含义是废除生产机关的私有制度,尤其是主张社会大众应该握住国民经济的最高权……使中国现代化,最急需的是在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集体生产……如果能决心依照社会主义所主张一样……中国的前途才有希望。

自由主义经济学者唐庆增在《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中谈道:社会主义只适用于贫富不均的国家。社会主义重分配,而我国当前的问题是生产落后……在贫困国家……当设法增加其富力……利是人类的本性,搞资本主义,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投资欲望越强,资本自然会增加;如果搞社会主义,则人民之获利的希望小……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不能自拔。

学者张素民在《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中谈道: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

——摘编自《申报月刊》1933年第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申报月刊》的作者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看法。(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0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2 . 苏联解体是影响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苏联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观点二他(斯大林)接手的是木犁耕种的俄国,而留下的是装备有原子反应堆的俄国,是他创造了苏联历史最辉煌的时代

材料二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带来四个具体表现: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第二,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对抗;第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性与其阶级性之间的对抗。矛盾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就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023-07-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政治家托玛斯·卡莱尔由此认为,政府的“自由放任”成为了“财富主义的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直到20世纪初,国家作为一种超社会力量对分配加以调节,才使贫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摘编自刘金源《财富与贫困的悖论——论英国工业化的失误及其原因》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走向社会主义。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1937年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人民总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30年代苏联第一次消除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

——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理解和实践上的一些失误,使共同富裕一时成了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到20世纪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据张雪梅《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提高国民收入的举措,并简要评析举措实施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特点,并从中外联系的视角分析新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   1933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5年, 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我们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采用英国式的掠夺殖民地以收集“补充资本”来加快工业化的方法,而只能走依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斯大林要求农民在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之外,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在出实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二些钱。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 ,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摘编自宋才发《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的工业化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重要目标,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1978 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摘编 自谭剑锋、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与英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中国工业化的不同战略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分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