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下表为《民报》1905-1910 年间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民族认同意识在增强B.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D.民族矛盾的不可调和
2021-05-0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John 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年)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1910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到l902年至l910年间,每百页H{现次数高达22次之多。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B.甲午战争后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C.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
D.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在外交中注意维护主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粤东组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汉书·地理志》

材料2:拓林、黄岗、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角组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请回答: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出当地与海丝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丝之路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乡绅阶层利用宗法家族伦理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在中国古代,“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如果说“皇权不下县”为“乡绅之治”提供了地域空间,那么“熟人社会”则为“乡绅之治”奠定了组织基础。“熟人社会”有利于有名望的乡绅利用其声望、学识树立权威,从而为治理乡村提供了方便。乡绅既是村民,又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其在国家和乡村之间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和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责任的管理者……乡绅之治开创了基层治理的模式,既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创造了社会财富。乡绅受儒家文化浸润,大都自觉地肩负造福家乡的使命,承担完善、建设乡村和振兴、繁荣宗族的责任。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材料二   清末新政的举措广泛而多重,初与乡村社会有关的是设立新式警察和学校,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该章程规定,城镇设议事会与董事会,乡设议事会与乡董。“城镇乡议事会议员,由本城镇乡选民互选认之议事会。”“议事会设议长一名,副议长一名,均由议员用无名单记法互选。”各乡还设“乡董一名,乡佐一名,以本乡选民,由该乡议事会选举,呈请该管地方官核准任用”。此外,该章程对于自治经费亦有详细的规定,在章程颁布后,许多州县据此划定了城、镇、乡自治区域。有学者统计,到1911年时,各省1 000多个县相继成立了城议事会、董事会。许多地方选举产生了镇、乡议事会、镇董事会和乡董、乡佐。

——摘编自王科《试论晚清以来乡村治理方式的新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点及其主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019-11-12更新 | 668次组卷 | 3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