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之前的姓氏谱系原本是多元的。 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黄帝为主支谱系的文化认同。《史记》将《五帝本纪》作为中国历史之开篇,又以黄帝为五帝之首。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人有两大分支;一是黄帝一昌意- +颛顼(舜、禹);二是黄帝一玄嚣- -嬌极- -帝喾(尧、商、周)。在汉代,不仅尧、舜、禹、商、周为黄帝后裔,就连楚、越、匈奴也被《史记》纳入黄帝谱系。如“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然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以黄帝为始祖的姓氏谱系,固然有以血缘为纽带的色彩,但实质上属于文化内聚。汉高祖称帝前,曾公开祭拜黄帝。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黄帝总是精神相通、血脉相连的,对于黄帝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等

材料二   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一股“黄帝热”在中华大地兴起。不同版本的黄帝肖像画公开发行,有关黄帝事迹的书籍多次出版,很多有识之士主张采用黄帝纪年。1903 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源。为吾四百兆汉种之祖者谁乎?是为黄帝轩辕.氏。”他还谈及使用“黄帝纪年”的三大好处:一是“黄帝之前,历史事实少,孔子之前,历史之事实多,故以黄帝纪年,则纪事一归于简便,而无由后溯前之难”。二是“日本立国,以神武天皇纪年”“中国之有黄帝,犹日本之有神武天皇”。三是“中国政体达于专制极点,皆由于以天下为君主私有也。公纪年用黄帝,则君主专号,徒属空文,当王者贵之说,将不击而自破矣”。在清末的十余年间,黄帝纪年成为革命时尚。

——摘编自张新斌《百余年来“黄帝纪年”倡行的两次高潮及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黄帝文化认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黄帝热”不同于汉代之处并分析其意义。
2 . 17世纪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第一个宣布用本民族语言实行普及教育的人,他主张教育工作者应当打开男女青年天赋才能自由发展的道路,对青年人应不限等级和地位,要采取同样的教学原则。这表明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A.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成果B.具有民族性民主性和人文性
C.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D.推动了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判官、支使、典依等僚佐人员。为防御少数民族的骚扰,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节度使所辖地区也称道,是监察区的道内的一个特殊部分。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在道内采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道实际上拥有所属州的军政、行政大权,长官称节度使,成为州之上的一级实体单位,由十五道增加到四十多道。唐代的节度使虽然可以割地称雄,但不至于拥有推翻中央的实力,形成中央政府与藩镇共存的局面。

——摘编自张小稳《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演进规律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1953年中共中央准备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进行大幅度调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决定: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减少组织层次,增加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机构,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摘编自吕春子《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政府的建立与撤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体制中“道”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大区撤销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认识。
2022-02-2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住。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6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延采纳驻英公使郭离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婴生息,一概准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朝外交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5 . 洋务运动兴起之后,李鸿章、郑观应等官员主张改八股、停武举,并开考洋务科目、重视学堂。1905年,袁世凯联名张之洞、岑春煊等人奏请迅速废科举、兴学校。清政府予以批准,并通过临时加开特科、进入学校等措施安排了大批旧科举人员。这表明,晚清教育改革
A.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思想B.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新篇章
C.获得了各个阶层的普遍支持D.废科举与发展学校教育相结合
2022-02-22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上述变化(     
A.表明中外各国实现平等交往B.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D.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新法令废除了小学的尊孔读经,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为教育宗旨。这表明“壬子学制”
A.践行了平民教育精神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D.消除了科举制度的影响
2022-02-21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一模(主城区)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坚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五)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各举两例说明上述历史经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下表所示为1881年留美归国学生的职业和人数表。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
国务总理1人外交官员11人电报局长4人工矿产业7人
外交部长1人大学校长2人电报官员6人兵器工厂2人
侍郎1人教师1人海军将官4人报业记者1人
公使2人铁路局长14人海军舰长4人
政府公职7人转入商界8人海军军医3人
律师1人海关职员1人海军军官8人
A.大部分归国学生从军B.归国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中国教育实现近代化D.清廷的对外政策走向了开放
2022-02-21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按户口多少,将县分为上、下二等。降及魏晋,调整为上、中、下三等。其后历代因循,时有变化。及至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将府、州、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

清雍正年间创设了新的政区等级划分“冲繁疲难”制度,“地当孔道曰冲,政务纷纭曰繁,赋多逋欠曰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曰难”,即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州县等第。与这套政区分等制度相匹配,清朝另有一套最要、要、中、简缺等四缺分的选官任官制度,并将四等第与四缺分相联系,最终在乾隆年间形成了“冲繁疲难”四字与“最要、要、中、简缺”四缺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兼四字者为最要缺、兼三字者为要缺、兼两字者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其中最要缺和要缺由督抚来题调,往往又合称“繁缺”,而中缺、简缺则由吏部铨选,往往又合称“简缺”。

——摘编自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等


(1)根据材料,指出由秦至清地方政区分等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冲繁疲难”制度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