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初的中国:沉沦?上升?

有学者认为,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败,到20世纪头20年,近代中国已“沉沦”到“深渊”的“谷底”。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为研究这一问题、我们搜集到下面几则史料。

材料一



(1)材料一能否用于我们研究的问题?说明你的理由。
(2)把材料一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材料二   甲:清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影印件


乙:《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词汇(含民主、民治等)评价数据统计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丙:中国产业资本概况(单位:万元)

项目年份

18941911/19141920

国内产业资本

(官营资本+民营资本)总额(A+B

674976548124929

A国内工业资本

(官营资本+民营资本)总额

49542893256484

B国内交通运输业资本

(官营资本+民营资本)总额

17954761668445

——资料来源: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3)用材料二的三则材料说明我们研究的问题
2021-10-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诊断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近现代留学教育

材料一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派遣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虽为忧患、徘徊的有志青年提供了一条“出路”,但同时也在提醒着他们民族国家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耻辱感。一代留美学子既深知吾国的现实窘境,也看到了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端。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既有依赖、留恋,又有排斥、纠结;对西方异域文明既有向往、渴望,又有怀疑、犹豫。这种汹涌、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更进一步激发了近代中国留美生的救世情怀,为近代中国留美生投身民族文化复兴事业提供了不竭力量。他们在新旧、中西文化冲突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人抱负与民族复兴的使命紧紧捆绑,对异质文化进行了不断调适的宝贵探索

——黄诗敏《近代中国留美生的文化冲突与调适》

材料二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中国传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外,意大利、爱尔兰、韩国、西班牙、阿根廷等也逐渐成为留学人员追捧的热点。到目前,已有109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的留学人员。从改革开放后首批访问学者起程赴美的40年来,现在的留学生视野开阔,不仅了解欧美等西方国家,还了解很多其他国家的情况,心态更加自信、更加客观。

——教育部官网《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留美学子遭遇中西文化冲突困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中国留学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留学教育的特点。
(3)概括材料三的历史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概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

材料一   《科学技术与发展.干管研究》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的相关系数 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经济、人口与教育的相关度大。

材料二   儒学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项 (如表所示):

儒学传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 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材料三   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材料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1)以上四则材料中,哪则(几则) 是对历史事实的呈现?哪则(几要) 是对历史认识的呈现?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利弊。
2024-04-11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地方治理的中间环节设置和管理上,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分工格局,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体,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仁宗皇佑三年,下诏诸路提点刑狱司廨舍与转运使副同在一州者,并徙他州。宋代路制分为以转运司为主体的民政路和以安抚司为主体的军事路两大系统,为了防止路级诸司在行政及监察活动中的欺上瞒下、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行为,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与行政复查制度,宋徽宗崇宁五年,正式颁布《诸路监司互察法》,规定请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互相举报,不仅诸司之间要互相察举,诸司属官与长官之间也要互相举报,宋代路级的运行机制,避免了重蹈汉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而陷入军阀混战和藩镇割据的历史覆辕。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江南市镇自治的运作方式是中国社会固有的非程序化协商式民主,在选举上,江南市镇各社会组织通常实行较为谦逊的公推制,推选在事业与德行上素孚众望者作为领袖。在自治事务的决策上,通常采用多方参与,温和协商、充分交流、相互妥协的公议制,尽可能在不破坏情面的情况下实现各方的互利与共赢。这种缺乏明确程序但经过多方参与、充分协商的公推与公议制,和当代西方学界为反省竞选与票决式民主而新提倡的“协商民主”正好不谋而合。1908年清政府发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镇在历史上首次获得了正式自治法律地位,从清末各地镇自治公所成立的数据看市镇自治传统较深远的江南地区的自治成效较之于其他地区要好得多,到清亡为止,各省成立镇自治公所数较多的为江苏、浙江各省,其中江苏达到210个,为全国之冠。

——摘编自武乾《乡镇体制的历史检视与现实的多元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地方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宋朝地方治理模式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晚清江南市镇自治的特点。
2021-04-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以“中国+现代化”或“中国现代化”为检索词,在《申报》《申报月刊》全文数据库中共获有效文本116篇(时间跨度为19291949年)。其数据整理如下:



(注:坚持中国特色是指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再囿于美国或苏联的模式,而是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要走自己的道路。)

——据黄敏《近代现代化强国梦的话语建构》


解读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1-04-16更新 | 48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从古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转移。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轨迹: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世界经济重心变化线路(公元1年到2025年)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5年6月3日报道,这张地图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绘制,利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对历史上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算数据。公元1000年,中国和印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全球经济重心当时稳固地居于东方。在保持了820年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欧洲转移,之后又向北美转移。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重心已迅速地拉回原来的地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全球经济重心将向公元1000年时那样回到远东,不过要向北偏移很多。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以公元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315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31年4月,全国中共党员除苏区外,不足11500人,而城市中的党员数仅4000人左右,工人党员不足一半,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工人,除满洲外,尚不足千人,而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可说明
A.中共城市工作受到影响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中共革命目标发生变化D.农村根据地群众基础薄弱
9 . 【抵制外货与爱用国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民族危机深重,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商战”思想成为反抗的重要理论武器。郑观应认为相对“兵战”,西人以商为战更具威胁力,他主张应以工商为基础,发展国家总体实力,以达富强之目的,以应对外敌。1905年春,美国公使对清政府提出继续限制赴美华工,一时激起群情义愤,上海总商会致电各省省会,要求合力拒绝美货;70多个行业集会签名表示不进不卖美货。这次的抵制美货运动持续了半年之久,最终在清政府的干涉下失败;在运动中,倡导国货之声逐渐萌芽,许多人意识到自造国货才能根本挽回利权。

材料二   1912—1921年《申报》广告中涉及民族主义的国货广告统计(以5月15日至21日为统计样本)


——以上材料改编自向娟《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国货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货广告中出现民族主义用语高峰的原因。
2023-05-24更新 | 39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下表为1942—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B.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缓和了国共两党的矛盾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020-08-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0届高三高考前演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