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2023-06-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话语转换

20世纪初,中国一些书报上出现了大多由日本书刊上引译过来的时代、世纪、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建国主义、无形之瓜分、文明排外等新话语,以及“二十世纪之世界”“二十世纪之中国”和“今日已二十世纪矣,我同胞国民将何以自处?”等新话题。   

发表时间出处内容
190012《开智录)第一期世界文明之运,播于全球,独立之钟,鏗鏗然觉醒我国民之大梦,诚生死存亡盛衰之时代也
1901《译书汇编》(义和团)“有一种率真精神”,又“可怜可惜”其“无智无谋”,“不知世界大势,不知国际典礼,不知对外方策”
19013未了生《义和拳》《开智录》第五期)文明地狱野蛮……傀儡争存魔鬼现,喇叭吹起睡狮眠。自由潮汐新中国,独立风云壮少年……

——据刘学照《细流惊涛:千古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20世纪初中国言论界话语的转换。
2023-04-28更新 | 252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2023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规范限时训练历史试题
2023·辽宁大连·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新华日报》是1938—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期间,《新华日报》记者与国民党、中间党派报社记者常以私人交往形式进行讨论,互通采访线索与消息。这(     
A.有利于开展全民族抗战B.旨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C.有利于根据地思想统一D.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各阶级利益
2023-04-13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海洋观,使清政府和一批官僚士绅从战败中醒悟,认识到来自海洋上的威胁。朝野上下为应对外敌、挽救危机,提出了带有防御性的思想和战略,即建设海防、加强海防。同时,他们还借用译书、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知识分子和国民进行散播,促使国民海洋观念的初步觉醒。

材料二   甲午的战败强烈地震撼了国人的心灵,促进了整个国民海洋意识的发展。有学者统计了1904年至1906年《东方杂志》中“海权”一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情况,这些关键词按照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陆国”“渔业”“海国’’“海军’’“海疆”“海运”“海洋”等……他们基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以守为战”的海防思想,不再仅局限于对海军建设这一个方面,而是变得更全面、更深刻。如关于海防的内容,时人云:“盖稽之通常指所谓海军国防,其分项可判为二。一,即为海上作战之所谓海军国防。二,则为海岸防御值所谓海军国防。”……孙中山非常重视太平洋海权与中国的关系,他曾说:“盖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及争中国之门户耳。”

——摘编自袁博《困境中前行:近代中国国民海洋观念的觉醒与深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民海洋观念初步觉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民海洋观念发展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023-04-0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以下表格是学者对于民族主义的解释。

   

          

汉斯·科恩

民族主义者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民族主义的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强烈的历史宿命感;受到民族主义动员的成员认识到我族与他族的划分;民族主义被想象为拥有主权。

安东尼·史密斯

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

爱德华·卡尔

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等。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或者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民族主义”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题不能重复材料。)
2023-03-03更新 | 217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材料二     建国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1951年,一份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提交的题为《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说:一些农村互助组织发生了涣散的情形。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对此问题党内决策层开展了大讨论,并专门对农村合作化问题召开数次中央工作会议,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观点是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先让农村自由经济发展起来,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再用政权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变革。另一种观点是应组织农民,防止农村两极分化,战胜农民向富农发展的自发趋势,动摇、削弱以至否定私有基础。主张在土改的基础上可以马上或者说尽快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根据黄道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内的几场争论》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争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50年代初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实践。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3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37年12月,王明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的《如何继续全国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中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上应以“运动战为主而辅之以游击战和配合以阵地战”;军队指挥关系上应统一于中国国民政府。王明的抗战理论
A.干扰了敌后游击战争的正常开展B.放弃了民族革命阵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C.属于“左”倾机会主义的抗战方针D.照搬照套了共产国际的抗日方针和政策
2022-06-3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化。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化轨迹。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称呼字义释读
“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
“夷”“夷”是对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使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
“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许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
“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具体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
“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交流中广泛使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化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

红色精神红船精神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是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为崇高革命理想自觉献身的精神,是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民主、团结的精神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丁德科、王昌明《红色精神百年史述论》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红色精神与中国革命”自拟一个具体论点,并就所拟论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4-15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1-22高三上·湖北襄阳·期中
10 . 中共的土地政策。

材料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摘录)

时间内容
1931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依据表格中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有关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2-20更新 | 262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