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近代中国,文化阶层的人口流动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1902—1907年间,仅武汉三镇学生就达一二万人。1915年全国有大专生32076人、中专生82778人、师范生26679人、职业学校学生9600人,1936年全国大学生及研究生达到37330人,他们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形势的发展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教育体制的变革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023-05-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肇端于唐朝中期,当时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校勘书籍。北宋初,国家推崇儒学,而官办学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教育为目的的书院才蓬勃发展起来。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长沙岳麓山下建立讲堂。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并赠内府图书,岳麓书院开始驰名。许多士大夫包括周敦颐和朱熹等理学大师都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形成了古代学术的高峰。当时全国共建书院442所,超过过去历代总和。到了元代,政府对书院给以资助,并加以管理,书院趁机扩张到云南、甘肃等地。明代初期,政府提倡官学,压制书院,书院经历了一段沉寂。明代中期后,王阳明等大儒告老还乡后纷纷在故乡兴建书院,普及乡村教育,提携后辈人才,书院又兴盛起来。到了清代,书院进入官方主导阶段,在经费来源、院长任免和学生管理方面都受到政府影响,官学化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曹磊《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上谕:“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全国随即掀起一股书院改学堂的热潮,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到1903年全国共有680余所公立学堂。1905年,科举制废止令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彻底失去了挣扎的勇气,主动向新式学堂转变,到清末各省书院基本完成改制工作。由于书院改制诏令中有将不同级别书院改为相应级别学校的规定,于是在全国书院改制完成时,不同级别的学校教育系统随之建立起来。各类新式学堂在办学目标、招生考试、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采取了新举措,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

——摘编自张传燧、李卯《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型的内外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书院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2023-05-1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始于19世纪60年代,最初由总理衙门主管。1866 年一度改由总船政衙门负责。1874 年改由南北洋大臣主持。中法战争后,清王朝新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海军建设主导权的变化反映了
A.国防顶层设计失当B.管理方式陈旧
C.对制海权高度重视D.国际政局动荡
2022-05-22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初实行卫所武官、兵役世袭制。都司、五府的武官不能世袭,由卫所世官积功升调。武官的除授贯彻功绩制原则。弘治十七年(1504年),明廷定武举三年一行,与文举规则类同。武举既有卫所武官参加,又允许军民人等报考。武举骑射九中四、步射九中二即合格,录取与否、具体名次主要取决于策论。尽管策论依据武经等书,但出题、阅卷者均是文官,尤喜能附会儒家思想的题目。武举会试录取额数从弘治十七年的35名发展到明末达200名。武举在低级将领选除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明后期武举的实际地位已超过了世职,甚至可超用为中高级将领。

——摘编自曹循《明代武举与武官选任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2-03-0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衔,称“五口通商大臣”。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他们不愿以“蛮夷”身份同带有封建衙门习气的清政府外交机构“理藩院”打交道,同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

随着对外交涉事务的增多,1861年1月,恭亲王奕䜣等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

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执掌的对外事务。18623月,总理衙门成立,由王公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官职。总理衙门最初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后来连筑路、开矿、制造枪炮等事务也归其管理,总揽全部洋务事宜。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的影响。
2021-05-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制度源于古代的中国,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君王不断吸取前代统治的经验,在文官的选拔、使用、监察、奖惩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汉唐都在长安设太学培养人才,从太学的生员中选拔才俊做官。地方上设有州县学,学成后参加考试。隋代任用州县属吏时,首次规定必须任用外地官,不得使用本地人,并且要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唐代除了继续执行隋的这一规定之外,又规定要回避亲族任官。唐制规定,官员考评分为九等。“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总之,严密的文官制度,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较大作用,至今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依据本国国情制定了文官制度。近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摘编自姜玉春刘修明《中国古代文官体制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英国政府的行政官吏都是根据国王的“恩赐”任命的,卖官鬻爵的情况极为普遍。政党的交替执政,使新上台的执政党把官职作为战利品进行公开的分赃,这种“政党分肥制”造成行政效能低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府除了维护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担负起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在英国与俄罗斯的战争中,政府官员的昏庸使英军伤亡惨重引发人们强烈不满。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事务委员会,对文官实行统一管理。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没有任期限制。文官中的事务官不与执政党或内阁的更替共进退,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准参加罢工。英国除了像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致力于培养文官以外,还专门设有文官学院,对未来的高级文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机关中还大大增加了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数目。文官除工资以外还有奖金和各种津贴,工资收入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并制定有专门的法规,对其地位、权利和义务作了详尽的规定。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和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共同点及各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谈谈你对中外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认识。
2021-05-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英国在一些大的部门,在大臣以下,先后设立了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辅佐大臣在内阁的政务和部内事务。这样,英国政府机构里的官员逐渐分成了两类:政务官和文官。各部门的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少数官员是政务官,他们参加议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其去留不受政潮的影响。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在《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申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摘编自【德】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且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依靠社会自身力量,形成了蕴含自治元素的乡里制度。其中,萌生于商周、定型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的非行政机构乡里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汉代的三老制,三老均是道德的楷模,位尊权重声隆。此后各朝各代,无论其组织结构如何变化,政府对其控制或强或弱,组织祭祀、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维护治安、调解纷争以及道德教化等,始终是乡里组织的基本职能。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着乡里组织。乡约则是出现于宋代的民间士绅自发性的伦理型文化组织,创立的初衷在于利民、惠民,使乡里形成互助、互敬、互守的社会秩序,凡具科举功名者,居士绅之列,因其“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和对知识文化的握有,而成为地方权威,既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和传播者,也是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和领导者。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不断倡导和推行地方自治。1908年起,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其中规定:议员由选民自由选举,议决问题取决于多数;会议非有议员半数以上到会,不得议决;设立议事会与董事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不识文字者不得为选民;居民内除素行公正、众望允孚者经议事会特别议决可为选民外,必须年纳正税或公益捐二元以上才可充当选民;女子若有纳正税或公益捐较本地选民内纳捐最多之人所纳尤多者也可为选民;地方官有申请督抚解散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及撤销自治职员之权等。但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改革随其灭亡而终归失败。

——摘编自高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和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与古代乡村治理相比呈现出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僐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经济政策调整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