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国歌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它起着激励国民、凝聚人心的作用,是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元素。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曾对我国音乐发达很早、却一直没有国歌表示遗憾“盖吾国古时,不以国视国,而以天下视国。……于是吾国人之思想及学说,几若吾国外     无他国焉。……所以,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号、无国徽、无国旗、无国歌”

——《世界各国国歌译意及原文》(载《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 年第 1 卷第 1 册)

材料二 1912 年 2 月 5 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在《临时政府公报》第 8 号上刊出一份征集国歌的广告:“国歌所以代表国家之性质,发扬人民之精神,其关系至大。今者民国成立,尚未有完善之国歌以供国民讽咏……”。2 月 25 日,教育部在公报上刊登了一首歌词拟稿,歌名为《五旗共和歌》,歌词如下: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该国歌刊布后,在海外华侨中流传甚广,屡次“使用此歌为中华民国国歌”。后来因袁世凯取得权力,此歌没有流行下去。

——摘编自《民初国歌的多重符号价值》

材料三 1920 年,中华民国国务会议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歌词从《尚书·大传》中截取)为正式国歌,并于 1921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歌词如下:“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但这首国歌引来众多的批评与质疑:

他(章太炎)认为民国国歌应该直面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竞争存亡,以“发扬民气”、“亟思经武”为主旋律。而《卿云歌》却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其“品性”,似乎 过于“中正平和”了。

吴研因在 1919 年发表《国歌的研究》一文认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曲文章是不行的”。

萧友梅作为一个“名士”,对选用《卿云歌》作国歌同样不以为然,“因为这首歌词头两句的意思,太不明了……把他念出来给小孩女仆听听,他们实在莫名其妙”

——摘编自《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认为“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歌”     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民国初年国歌《五旗共和歌》的诞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对《卿云歌》的诸多批评和质疑反映当时文化领域怎样的变化?
(4)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国歌的诞生与争论?
2020-06-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退想斋日记

(日记的作者刘大鹏,山西太原人,生在清末。和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作者幼年读四书五经求取功名。1884年中举,后又三次参加会试,未中。一生没有做过官吏,基本上生活在晋中农村。)

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六日(1903年2月23日)

所到之处,人心莫不思乱,每闻人谈论,动辄曰:世道如此,不若大乱之好也。虽系愤激之言,究见人心离散矣。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六日(1903年12月24日)

现在正太铁路之工已开,迨至工已告竣,铁路成而轮车通,矿务大兴,取煤取铁,其势纷如,三晋人民非但不能安枕而卧,且必受夷人之凌辱,即欲逃避而莫能矣。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04年1月8日)

当此之时,四民失业者多,士为四民之首,现在穷困者十之七、八,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905年9月11日)

现在出洋留学者纷纷,毕业而归即授职为官,其学孔孟之道并一切词章家,俱指为顽固党,屏之黜之,近又停止乡、会、小考等试,世道亦可见矣。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日(1907年3月4日)

人心不正,莫甚于斯时。至学堂之学生,尤不正之至者矣。学生所学,一以西人之学为宗旨,无父无君,皆习为固然,故入革命党者十之八九,时局不甚可畏哉!

——摘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变迁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3-15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1届高考模拟考历史精选题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材料二   兴中会《章程》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提炼顾炎武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对他们家国情怀的认识。
2022-04-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望”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1901年梁启超指出:“今目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1903年101个留日的浙江籍学生创办的《浙江潮》开篇即言“今日者民族主义发达之时代也,而中国当其冲,故今日而再不以民族主义提倡于吾国,则吾中国乃真亡矣”孙中山先生也大声疾呼:“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他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振聋发聩。九一八事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更加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近代日本的有识之士在目晴了西方的崛起和中华帝国的逐渐袁败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意识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当局利用行政权力建立了国家神道,以天皇崇拜为主体,并为曾为天皇尽力的历代人物设立祭祀的神社,将神社制度纳入国家制度框架内,自上而下强行推广,竭力树立日本人的国家意识,谋求国民的统一及国民与国家的同一性。相对于欧洲的“群众性民族主义”而言,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属于“官方民族主义”一类。其本质特征是“民族与王朝制帝国的刻意融合”,在“官方民族主义”的引导下,近代日本在明治以后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与侵略的道路

——摘自向《日本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官方民族主义的特点,并指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