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3更新 | 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主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4-0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以“应对挑战一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材料中的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5-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家庭教育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思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体看,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做人读书、勤劳俭朴、淡泊名利,学会择友慎交、谦恭谨慎等。司马光的《谏水家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明朝《郑氏家规》提出: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麻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清代《申涵光·格言仅录》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

——摘编自陈晓红《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观》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以来,维新思想家在家庭教育领域内作了探索和尝试。梁启超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和志趣,积极引导子女树立自己的独立意识,先后送七个子女到欧美等地接受了系统高等教育。在梁启超的教育下,他们全部学成回国,用所学本领报效祖国。严复告诫子女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严复重视体育,在给孩子的家书中写道须知少年用功本是佳事,但苦为此转至体力受伤便是愚事,如果那样使身体受伤,学何用耶?

——摘编自齐辉《论近代精英家庭教育的嬗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突出特点及意义。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家庭教育不同于古代家庭教育之处并分析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摘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解读“中国”的古今演绎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由如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土地政策进行的调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时间土地政策
1928.12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1942.1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
1947.4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以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目标B.近代中国根本革命任务的变化
C.体现中共民主革命道路的转变D.反映中共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
2022-06-05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19世纪英美关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   美国独立后,英国对美国实行战略遏制。1784年,英国迫使西班牙关闭密西西比河沿岸贸易,造成美国西部商业贸易中断;1805年,封锁美国港口,禁止美国物资运往欧洲。1810年底,英国海军劫持近千艘美国商船,重创美国海上贸易。美国选择忍耐的同时,把向西扩张作为打破英国战略遏制的重点。1805年,美国低价购买了法属路易斯安那地区;1819年,美国将西班牙与英国势力逐出佛罗里达。

19世纪40年代,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后,战略重心转向全球市场争夺,开始逐渐放弃遏制美国战略。1845年美国夺取德克萨斯后,与英国就俄勒冈问题发生正面碰撞,英国由于俄勒冈人烟稀少,不是想要争夺的理想市场而最终妥协。1848年美国获得加利福尼亚地区,将势力范围延伸至太平洋沿岸。至内战爆发前,美国共获得32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确立了美国作为跨两大洋国家的地理优势。

内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1889年,美国发起召开旨在排挤英国影响力的首届泛美会议。至此,美国最终确立区域大国地位。进入20世纪,面对德国崛起的挑战,英国的目标是在实力下降的情况下努力保存帝国和势力范围,此时经济实力强大的美国成为英国潜在的盟友。

——摘编自顾云深《大国进退中的神话与现实:19世纪英美关系转型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对近代英美关系进行阶段划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9世纪美国的崛起之路。
2021-05-2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向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疆阿勒泰先民以滑雪为谋生手段,而关于滑雪的文献记录迟滞一些。如,《隋书》载大兴安岭“地多积雪”,室韦人“惧陷坑阱,骑木而行”,即他们掌握了一些雪橇滑雪技巧;宋代始见滑冰记载,《宋史》称“冰嬉”,但当时冰雪滑行主要用于交通运输;明代,“冰嬉”逐渐发展为体育活动,1625年 (明末),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举行冰上运动会,先是冰球,后又进行滑冰表演,冠军获赏银二十两;清初,鉴于北京一入冬便风雪交加、十里冰封,王室每年十月便在北海冰面检阅八旗冰鞋营的滑冰技术,作为部队训练的内容之一。随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些冰雪运动也带入了内地。

——摘编自任海《中国古代体育》等

材料二   现代冬奥会诞生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87年挪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滑雪俱乐部
1890年加拿大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冰球协会
1892年国际滑冰联盟在荷兰成立,随后举办子首届国际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
1895年现代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后,顾拜旦建议举办冬季奥运会
1908年夏季奥运会上增加了花样滑冰项目,但天气原因使冬奥会独立的呼声增强
1924年法国沙莫尼市承办“冬季运动周”运动会,现代冬奥会形成

从1928年起,冬奥会与夏奥会在不同国家同一年举行。1940年和1944年冬奥会因战争而取消,被取消主办权的正是轴心国——日本和意大利……从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起,通过奥运促进城市发展,向海外宣传民族国家成为申办主旨,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为此甚至不惜和英、美交恶。……1986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冬奥会与夏奥会“分离”,以两年为间隔交叉举行。1993年以后,每届冬奥会除了展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奥林匹克休战”提案也生效,让全世界人民在和平的气氛中欢度盛会。

——摘编自季成《冬奥简史: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冬季奥运会产生的背景及举办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权战略学说

美国的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代表作是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链条是:强大的海军——海战——消灭敌方舰队——取得制海权——打通本国与世界市场的通道并确保在远方的商业优势——保持帝国的不断增长。马汉的“海权论”,在19世纪末2O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

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科贝特提出了取得相对制海权——维护海上交通线畅通——在陆上实施有限战争——支援陆上盟友或者实现陆上有限目标的逻辑链条。

法国海权战略思想较为人熟知的是“青年学派”,其核心观点是:法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建立一支由小型、快速舰种为主力的舰队,使用鱼雷、潜艇等技术,避开敌人大舰队,打击敌人的商业航线,制造敌国内部混乱,使敌人最终按有利于法国的条件谈判。

德国海军元帅提尔庇茨的“风险理论”。提尔庇茨认为,德国所要做的是,强大到一定程度,即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因为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英国即使获胜,其实力也会大大折损,导致其无法再在第三方海军面前享有优势。这样的风险会威慑英国的进攻行动。

——据师小芹《海权战略思想寻迹》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现象加以解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它集中反映民族的禀赋、个性与气质,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这一时期,“国粹、立国精神、国族精神”等词语也曾被用来表示“民族精神”这一概念。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从公德、进取、权利、自由等方面论证民族精神应该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近代国民意识的“新民”,达到“重塑国魂”的目的。1904年《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民族精神论》一文,是目前所见最早以“民族精神”为题的文章,作者将民族精神的发挥与民族的兴衰相联系,迫切盼望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1912年,梁启超提出“国性”的概念。把语言、文字、思想等代表民族文化的“国性”视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民族精神”。严复强调忠孝节义“实为国民之特性”,为立国精神之所恃。其主张被企图复辟帝制的当政者所利用,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的猛烈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民主、科学、自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界提出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复兴民族文化与发扬民族精神密不可分,论证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抵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根本特性,并将发扬民族精神直接与动员民众抗战热情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民族精神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根据材料,请对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历程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