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2更新 | 3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2 . 体育观念

材料一   1932年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

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

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

材料二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说:“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材料三   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新口号。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高呼:“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体育观念的历史变迁。
2024-01-20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3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06次组卷 | 2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新高考七省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初受美国影响的另一股教学思潮,即为平民主义教育思潮。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赶赴参议院宣布政见时,提及教育方针应分为二:普通与专门,在普及教育方面,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制人格;在专门教育方面,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气。所谓“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即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立于儿童之地位而体验之,以定教育方法。这种以儿童为本位,注重个性的教育,即为平民主义教育的先声。1919年欧战结束,民主思想盛行,平民主义教育的要求亦告急切。适于此时,平民主义教育倡导者杜威来华讲学,经胡适、陶行知等介绍其学说,遂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股教育思潮。

欧战结束后,风行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思潮、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等均深受美国的影响。其主因乃清末以来,中央政府对教育未加重视,教育领导地转入私人教育家之手,其科学制系统,其中尤以留美者居多。除了教育新思潮涌入中国外,1922年公布的新学制系统,即仿效美国学制。可知中国的教育政策,已由清末的以日为师,到了民初转而向美国学习,而中国的学制系统,从此即无重大改变。此外,从上述各种新思潮的引进中国,可知救亡与启蒙确实为此时期之重大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在教育上,则从晚清重视国家富强中,开始注意个人技能的关怀与思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9-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材料一   唐初先后颁布实施了《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由于律文言简意赅,再加上某些地方官刻意错误解读律文,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误解、不统一现象。唐高宗永徽元年命长孙无忌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阐释、说明,于 653年编成《唐律疏议》。这部法律成为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立法的基本参照,并对东亚各国立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在查士丁尼法典之前,罗马帝国编纂过三部法典。公元 528年查士丁尼任命著名法学家特里波尼安等人,根据这些法典以及后来一些皇帝的谕令,删繁就简,剔除已经过时或矛盾的地方,于次年编辑成《查士丁尼法典》,它主要包括从哈德良皇帝至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代皇帝的谕令集。《查士丁尼法典》与另外几部法律文献合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成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三   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其宪法被西方学者誉为"近代宪法之母",不过英国至今并无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其宪法的渊源包括三部分∶成文的宪法性法律、不成文的宪法性惯例以及涉及宪法制度的判例。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无论其成文的宪法性法律,还是不成文的惯例和判决,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定型、完善的。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旧的宪法渊源,而是对旧的渊源的继承和充实,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律疏议》和《查士丁尼法典》编撰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宪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史实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
2022-01-14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政府接受“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1915年)59日,北京总商会通电全国各省商会,痛陈“我国民苟欲自列于人类,五月七日之耻,此生此世、我子我孙,誓不一刻相忘!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以助国家。”数日之间,北京总商会的通电在全国各地散发,各主要报章无不一再疾呼“勿忘国耻”!不仅报纸、墙上、商标上、信笺上到处可见“勿忘国耻”四字。一时间,国耻茶壶、国耻花瓶、国耻扇、国耻摄影等,无所不有。另一方面,在此全国群情激愤之时,纪念国耻的活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杯箸上刻国耻纪念而花酒照样吃;舞台广告皆书国耻字样而戏照样看;特别是麻将牌刻上国耻纪念后照样打。无怪乎有人叹息道:如此乐不可支,则对国耻其实又“愤于何有”。

     ——摘编自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材料二   2 国民政府国耻纪念大事表

时间活动
1928公布《五九国耻纪念宣传大纲》: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扑灭中国共产党,完成北伐统一中国等口号
1929公布《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五九、济南、五卅、沙基惨案发生日列入国耻纪念日,规定全国下半旗致哀
1930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四个国耻纪念日合并,特意将五九定为“国定纪念日”,规定停止娱乐宴会,号召各界一齐纪念
1935公布《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明确了五九纪念日“全国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宴会致哀“等规定
1938颁布渝字三五四号令:规定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并列入历书纪念
1940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决议:将五九纪念并入7月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特点,并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耻纪念活动的变化予以评析。
2021-08-2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书院的主管者称为山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其下还有负责教学工作的“堂长"和“讲书"",及维持教学纪律的“堂正"和“学录”。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二   13世纪末,人们开始以一种新颖的主动的态度来探讨教育问题。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以及欧洲各国世俗学校的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由教材转向学生,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型——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教育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怀柔远人”体现了中国皇帝或君主对待蛮夷居高临下的心态,古代“天下中国观”与“夷夏之辨”是“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传统的天下中国观认为,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以华夏民族为主干的所谓“中国”是宇宙文化的中心;所有的非中国人是未开化的“蛮夷”,中国的统治者理所当然被描述为天下全人类的君主。怀柔须建立在“德治”与“自治”的前提下。作为历代帝王的治术,怀柔的手段不外赐予、和亲、通商、教化等形式,以彰声威。最终目的是以“礼”来“定君臣之分,严夷夏之防”。儒家思想的“怀柔”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的象征,但其影响深远。

——摘编自苟德仪《“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及清朝实践》

材料二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英订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一片面最惠国条款,虽出于英国的主张,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清政府的同意,除强权政治等因素外,就中国而言还由于它符合传统的怀柔之道。……甲午庚辛时期,清政府的利益观念有了新的扩展。如伍廷芳用儒家理论批评西方自私自利,认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利就应是它们(国与国)每一次交往的基调”。其后,光绪帝谕谓:“立国之道,先富而后可强”“柔远之道,寓于通商,而实富强之本也”。柔远之道已与国家利益和自强相联系,而不是以往的单方面施恩。上述思想,通过阐发和深掘中国传统观念中被忽略的积极意义,并与最惠国待遇的国际惯例结合起来,由此更进一步揭示了相互利益观念的正当性,向国际社会明确宣示中国根据公平正义原则的利益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对外关系中利益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怀柔远人”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怀柔远人”内涵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体”“育”二字,我国古语皆有之,“体育”一词寓强健体魄之意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体育观念

观念表现

强兵御侮
1862年,湘军、淮军等新式军队最早引进西洋兵操,主要是英国兵操,包
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首先引进了体育课,内容有击剑、足球、跳栏、跳远、跳高、爬桅等项。

强种强国
1891年,万木草堂规定学生的课外活动要有固定时间,课以体操。20世纪
初,清政府明确了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的规定。1908年,上海创办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女子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其他女子学校也纷纷增设体操课。

科学体育
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阐述了体育的概念、作用、目
的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1922年,李大钊呼吁政府在工人们聚居
的生活场所组织建设公园、运动场、俱乐部等设施,为工人业余文化体育
提供条件。

国粹主义
1919年,北京政府将中华新武术定为学界必学之中国式体操,意在抵制西方现代体育,这遭到鲁迅等学者强烈反对。1932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失利,《大公报》的文章指出西式运动,中国既不暇学,亦不必学

民族体育
20世纪30年代,以程登科为代表的体育界人士深受当时德国政治影响,他
们倡导将政治、军事、体育三者有机结合,要全民皆兵,人人拥有战
斗技能和卫国的能力,要利用军警权力来辅助民众实行全民体育。

——摘编自崔乐泉《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等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的近代体育观念。(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近代体育观念的一种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12-29更新 | 29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高三12月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