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地区统计表(部分)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清代同光年间,书院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地多新设学堂、新设书院、改革书院。1890年,张之洞创办两湖书院,除了开设传统的经学、史学之外,还开设化学、博物和兵操等。1896—1898年间,湖南省至少有39所书院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湖南巡抚陈宏谋拨出专款重修岳麓书院,规定书院要学习实学,学生每月参加两次考试,考试侧重与当时政治有关的题目。1901年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诏书,规定所有书院都改为学堂,并规定统一的学堂学制章程,至此,书院走完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摘编自谢丰《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各个阶段并概括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院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书院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1年清政府将书院改制为学堂的原因。
2022-05-2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
2 .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材料二     建国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1951年,一份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提交的题为《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说:一些农村互助组织发生了涣散的情形。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对此问题党内决策层开展了大讨论,并专门对农村合作化问题召开数次中央工作会议,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观点是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先让农村自由经济发展起来,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再用政权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变革。另一种观点是应组织农民,防止农村两极分化,战胜农民向富农发展的自发趋势,动摇、削弱以至否定私有基础。主张在土改的基础上可以马上或者说尽快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根据黄道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内的几场争论》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争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50年代初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实践。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3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在《汉书》中就曾指出“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宋代以前中国文武人才多产生于北方,但北方人才类型又存在东、西之分。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南方文风占据优势,“入仕”与“闻世”的文人渐多,北方蜕变为以武人见长。南方多文人,北方多名将与锐兵的现象,经元、明、清以迄民国,一直延续未变。

材料二   近代新教育的兴办,多与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由此造成了学校分布和人才来源的地域偏向;就举才制度而言,科举废除后直到1949年以前,全国性的统一人才选拔和严格的名额区域配置制度始终未能再现,人才选拔总体以学校为推行主体,国家的控制较少,地方的影响较大,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


——摘编自梁晨、任韵竹、李中清《民国大学生地理来源量化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人才地理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民国人才地理分布的变化及其背景。
2022-06-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鸦片战争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类的观点在朝野迅速蔓延开来,“变局”“奇变”“创局”“世变”等词汇纷纷出炉。从流传至今的各种文集、奏折、书牍、日记与报章杂志看,当时从官绅士人到普通民众都常常不无忧患地谈论“世变”。这反映了
A.制度的变革成为历史趋势B.民众的国家意识迅速提高
C.探索时代问题的意识觉醒D.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转变
2022-05-2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 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1

辛亥革命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中国近代以来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革命运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2无产阶级才是“辛亥革命唯一的完成者与领导者”,“以前的辛亥革命是推翻满清的专制,往后的辛亥革命是推翻国民党的专制”。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3

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完全统一是历次辛亥革命周年纪念讲话的规定议题。

——据杜家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的逻辑转换》整理


据表中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认识,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2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2届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6 . 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
A.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C.地方精英迥异的政治态度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2022-05-13更新 | 705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为适应列强要求,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衙门独立于六部之外,是一个专门办理涉外事务的新式行政机构。官员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指派兼任。其规则仿军机处办理。这反映了
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C.外交近代转型的趋势D.专制集权遭到了破坏
2022·广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社会”一词源于古代的“社”,是指“社”日的迎神祭拜集会。后来,“社会”逐渐突破了官方设定的土地神祭拜形式,与更加宽泛的民间信仰习俗结合在一起,发展为更加多样、复杂的酬神赛会,其运行机制隐然有摆脱官府支配的趋势。1901年,安徽宁国府繁昌县发布禁令说:“照得时届社会、赛会演戏原属四乡农民藉伸春祈秋报之意,故为例所不禁。惟现值时事多艰,各处会匪游勇纷纷蠢动,凡有赛会演戏之处,必人烟稠密,土客纷纭。更有开场聚赌、打降逞凶,一若以酬神为名,肆无忌惮自示之后,务各勤理农事,不准赛会演戏,致滋事端。”

——摘编自赵维国《教化与惩戒: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禁毁问题研究》

材料二   英文society根源于拉丁文socius,后者原意为“同伙”。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工业社会的到来,society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在欧洲逐渐成型。一方面,社会学开始起步,society作为一个基石性的抽象概念范畴,进入日益精细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理论领域的中心地带,而且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实体现象的society更加常见,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当时英国著名的大型工具书《英语百科全书》,在societies词条下说:一般而言,在这个国度里,可以说任何数量的个人均可获准拿出自己的金钱和个人热情,用于任何未被法令明确禁止的,或者是该社团的合法性问题一旦提交给法庭时不会被宣布为非法的目标。

——摘编自李恭忠《Society与“社会”的早期相遇:一项概念史的考察》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与西欧“社会”一词含义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
2022-05-1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广东专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十分突出的延续性,这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的重要特点,其间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但在历经磨难之后,中华文明依旧得以延续至今。中华文明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呈现出了具有与其时代相适应的特点,因而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世界历史上,唯有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统一的趋势,这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保障。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由部落而合并为小邦,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出现了诸多的分与合,但中华文明的根基始终是非常牢固的,因而能保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中华文明的特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