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入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整合体制,可以发现两种极端矛盾的景象,一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一切号令出自京城中的皇宫;另一方面国家行政管理实际只到县衙一级。加上幅员辽阔,鞭长莫及,发展参差不齐,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控程度,虽有强有弱,(大致与离中央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总体水平却远逊于欧洲君主国。名曰“大一统”,其实在郡县之外,长期存在羁縻州与朝贡国,西南地区的土司要到清雍正时代才开始改土归流。更突出的是,国家的政府权力系统与社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乡村)系统之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传统中国,国家政治不在基层,且也无意进抵基层。国家真正涉入基层的治理,是近代的事。本来儒家强调国家不大规模进入经济生活,国家无意把税收经济职能扩展到基层,因而政权也就不抵基层农村。而近代中国面临外部压力,为了抵御外地,先要扩张国家财力,因而就只能向近代税收国家转型,税收机构进入基层,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也就进入基层。随着这一层变化,过去由民间承担的社会责任,现在逐渐转化为政府职能,比如传统的基础教育是民间自筹,而现在却成了国家行政事务,在清末新政中体现尤为明显。传统中国民间,若非重大案件,一般的民事纠纷,往往在地方由绅士处理,“止讼”是他们的职责,而近代中国,民众开始大量与政府司法机关接触,过去由地方绅士判决的诉讼,纷纷求助政府机关。

——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
2022-05-19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所学校2022届普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2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07次组卷 | 2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新高考七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共二大宣言提出“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1941年中共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形成B.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D.各少数民族拥护中共的领导地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概况

时间

主办国

博览会名称

1951年3月

德国

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

1951年5月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国际博览会

1952年1月

印度

孟买国际工业展览会

1952年1月

印度

国际电影展览会

1953年8月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国际博览会

1955年4月

法国

里昂国际博览会

1955年7月

波兰

波兹南国际博览会

1955年9月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卡拉奇)国际工业博览会

1955年9月

叙利亚

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

1956年5月

法国

巴黎国际博览会

1956年8月

意大利

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威尼斯)展览会

1956年9月

保加利亚

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

1957年5月

摩洛哥

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

材料二   天安门,毛泽东画像和国旗等具有鲜明特征的国家印记开始出现在国际展览活动中。例如轰动整个捷克的中国馆,设在布拉格博览会的老会场里。容纳各国展览品的老会场俨如一个大花园,在会场大门外和草坪上,可以见到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巨像。相对于旧中国的贫困落后,新中国在国际展览活动中展示了大量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水利等展品,且在展览设计上将重工业展品放在突出的位置。如在1956年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品的比重是:重工业品为40%,轻工纺织、手工艺品为35%,农产品为15%,其他为10%。中国制造的钢铁切片、钢管、量具、刀具、风动工具等均摆放在显著位置。在1954年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陈列在大厅正中8个玻璃橱里的象牙雕刻、玉器、雕漆、福建漆器与景泰蓝等特种手工艺品,成了吸引观众的中心。在国际展览活动中,新中国还放映了多部精彩的电影,促进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吸引外国民众观看中国馆的展览。放映较多的电影有(白毛女%光芒万丈《中华儿女》《新中国的诞生》《百万雄师下江南》《中国民族大团结》《钢铁战士》《光辉的五周年》和《平原游击队》等,虽然语言文字不通,但观众的情绪仍随着剧情而变化,时而欢呼,时而流泪。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上还获得了大奖。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对这一时期新中国在国际展览活动中展现的国家形象加以阐释
2022-04-29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9年,北洋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希望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撤销领事裁判权等七项要求,但无功而返;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列强在《九国公约》中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这一变化体现了
A.五四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B.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C.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D.国民革命发生具有必然性
2022-03-05更新 | 444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乡村建制历史悠久。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寻求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方式。1904年,河北乡绅米各明在翟城村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发展乡村经济。山西省以此为样板,出台了诸多有关乡村治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立村政处负责落实及督察。此举既维护了山西的政治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富甲一方的作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山西村治经验并加以细化,架构了乡村治理的基本框架,对村里长、闾邻长的选举、任用与罢免以及村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国民政府在江西率先启动了保甲制度,然后推广到鄂、豫、皖等地。

——摘编自《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乡村治理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
7 . 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19世纪中期,为解决军费紧缺问题,清廷允许地方督抚就地筹款,“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这一变化促使
A.人民负担不断减轻B.财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C.中央财权有所下移D.军阀割据局面由此形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同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最先富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发生在欧洲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英国与后来的法国和德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

——摘编自李君华、欧阳峣《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要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晚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最初解释为“一体均沾”,指中国单方面给予外国恩惠的一种特权;后来,清政府将此概念表述为“利益均沾”,强调中外双方享有某种经贸利益。这种变化反映晚清
A.尝试修订新约B.废除片面最惠国待遇
C.利益观念调整D.维持传统的外交观念
2022-05-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所学校2022届普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清王朝的本意上说,保持“天朝体制”和“上国”地位是宗旨,所以无论面临多大的外界压力,晚清王朝誓死保留了负责朝贡外交事务的理藩院,这种抗争直至1895年朝贡体系完全崩溃为止。在西方的强迫之下,晚清王朝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外交交涉而按西方的要求设置了主管洋务的总理衙门,并在上海和天津设置了南北洋大臣,负责一切对外交涉。而自1875年开始,晚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设置的使领制度就更明显地反映出其对近代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法原则的一种适应。1873年,同治帝在紫光阁以“五鞠躬礼”代替朝贡礼接见了当时列强驻华公使与代表,此举解决了自1793年以来中西方外交体制在觐礼问题上的争议。对晚清王朝而言,这实属无奈之下的变通与适应。

材料二   1919年的巴黎和会之后,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的互动加强,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的意识和行动日益强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列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在战争中衰落下来,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目标,力量的此消彼长为中国的收回主权运动提供了最有希望的可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1942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家宣言》四个发起国之一和1943年中国参与开罗会议等事件证明,在中国一个时代正在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龙向阳《关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9~1945年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022-04-1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