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世界在古代是相对隔绝的,而伴随着近现代的脚步,则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交流。

材料一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根据弗兰克的估算,大体如下: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总数380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10000吨。弗兰克的结论是:"因此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些白银并非一般商品,而是货币形态的资本,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

材料二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成功,固然得益于他的“本土化”策略,更重要的是他在传教的同时带来了欧洲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令当时的知识阶层耳目一新。西学以前所未见的巨大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一批正在探求新知识的士大夫们,短短几年中掀起了一个学习西学的高潮,造就了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如第一个结识利玛窦的名士翟汝夔、可以与托马斯·莫尔媲美的徐光启、“以西法为宗"的李之藻、由佛教到天主教的杨廷药、"读书必开眼”的方以智。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三   英国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1599年发布《航海全书》,内含对中国所属疆域、边防管理措施、税收制度、政治管理办法、农业状况等全方位的叙述。将我国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孩子教育的培养理念引入英国,一时间引起了轰动。十七世纪,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展开,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开始通过海运流入英国皇室,英国的建筑也开始仿照中国,自此刮起一阵“中国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哥尔斯密斯发表《世界公民》,表达了对中国完善法制和道德准则的欣赏。十九世纪,出使中国的马嘎尔尼归国后发布《英使见乾隆纪事》,形容中国为“傲慢野蛮、愚味腐败”,严肃的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步跌落至未被驯服的"蛮族"。

——摘编自董全悦《试论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近代欧洲人眼中影响中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形象在近代欧洲人眼中演变历程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看重医学.重要的原因在于医学的治病救人与其提倡的爱人之仁相吻合,于是,医学就成了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合一的学科,行医就成了仁知合一的化身。古代农业的繁荣和儒家憧憬的“仁政”、“德政”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富民,而富民既是实施德政的表现,也是对百姓进行德教的表现。在经学方法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古代中国,传统的科技著作在编纂体例上拟经化,不少传统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之,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等。但正如李约瑟博士说的“搞天文学的人则有升迁的希望,行医是可能的,农业研究则一直受到尊重,但是,炼丹术则深为人们所鄙弃,至于掌握铁匠、水磨匠或者其他手艺人的技术,则被认为有失儒者传统。”

——摘编自孙军红<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

材料二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古希腊人的那种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奥秘的传统在文艺复兴后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人们把探索自然界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成是最有价值的事。因此,探索研究自然界不仅成为合法,而且成了人们热衷的事。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陆续办起了许多世俗学校。事实上,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教育内容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现在看来,没有人文主义传统在西方的全面继承和发展,就不可能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和教育,当然就不可能诞生出像哥白尼、达·芬奇、伽利略这样的科学人才,而没有这样一流的科学人才,近代科学的诞生就是一句空话……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和原因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开放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传统所结出的果实……对近代科学诞生作出早期贡献的人文主义者开普勒热衷用数学方法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摘编自钱兆华《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文主义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021-01-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旧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文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宋元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国力开始超出东亚文化圈,通过启发西方的现代化运动,最后影响到全世界。马可·波罗那一代人发现世界最重要的意义是发现中国。他们在中国形象中发现了新观念,发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中国形象成为财富与君权的象征,无论经济维面还是政治维面,都表现出欧洲文化的向往。……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阶段,“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在过程上基本相同。……世界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现代化既不是西方独自的发明创造,也不可能为西方所独享。

——摘编自周宁《世界是一座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构建》


材料中蕴含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诸多信息,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成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