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天瑜认为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文化生成的深层机制。

要素解析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展开是文化生成的必要因素,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华文化差异性、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土壤中国古代以农耕和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二者相竞相生,在冲突中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生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结构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土壤之上,形成了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宗法社会,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诸多社会观念和行为处事风格,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伦理型文化的特点。
政治制度中国皇权政治运行千年,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独尊专制性色彩,皇权专制决定其对文化有统制之心。

一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一到两个要素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7-03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体中,乡绅是一种非正式权力主体。鸦片战争后,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发生着剧烈的变动,由此也促使基层权力主体格局在竞相更易的新旧制度演变中此消彼长、渐次递进。太平军以极大的力量开始席卷南中国之时,清王朝不得不谕令各省普行团练。于是曾经处于非正式权力地位的传统士绅,便在清政府通过组织地方团练、大力推行地方军事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总体上来看,近代社会治理模式与基层权力主体的演进,经历了从地方权绅—工农群众(苏维埃时期)—参议员(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代表(解放战争时期)这样一条清晰的变动格局。参与治理的权力主体格局变动,鲜明地凸显出近代中国的激剧变动在基层社会中的历史映像。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近代早期是英国中等阶层崛起的时代,其人数和财产规模都在不断增长。中等阶层在英国乡村和城镇分别由不同的群体构成。在乡村,中等阶层主要指乡绅和约曼农,他们既是新式农业的改革者和引领者,又是乡村自治重要的参与者,撑起了乡村社会的脊梁,大乡绅作为治安法官控制着各郡县,而地产和影响力在其之下的小乡绅,则和约曼农一起担任各教区的高级治安官,担任季审法庭陪审团的成员,并有权参加对国会议员的选举。在城镇,中等阶层包括工商业者和各类专业人士,他们主导了城市经济的变革,并提供专业服务。商人和专业人士以财富为后盾,同时因其职业的必要,除了出任城市行政长官,还积极参加市议会,以共同分享政治权利。

——摘编自郝英杰《1617世纪英国中等阶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权力主体演进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基层权力主体相较于近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基层权力主体发展演变的认识。
3 .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罗马强盛时期
A.秩序与统一B.人治与法治C.扩张与稳定D.平乱与治世
2022-01-17更新 | 1139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C.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D.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2021-04-29更新 | 183次组卷 | 36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白泽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子女要孝敬父母。在中世纪晚期,西方人的家庭以小家庭为主,世代同堂的家庭很少。当时各种各样的劝告书不断告诫人们仅仅依赖儿女来养老是靠不住的,敦促人们要积累充分的财物,且不要在生前将财产转让给子女。老人大多以签订养老协议的形式,在将财产让渡给继承人的同时,确保继承人承担赡养的义务。协议在老人的吃、住.穿、用等几大方面做了十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老人可以选择与无亲族关系的人,甚至社会机构签署协议,不过当时大多数养老协议仍是在父母与子女或其他亲族成员之间签订。老人获得什么样的养老条件,基本上取决于自己所掌握财产的多少。

——摘编自俞金尧《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欧洲老人及其赡养》

材料二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宋至清末,是中国古代家庭养老系统的强化阶段。宋政府严格要求子孙与祖父母、父母同居共处。二代户中父亲为家长,三代户中祖父为家长。家庭中的所有财产均归家长专之,“卑幼不得而自专也”。人们强调“天下无不是底(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行事标准。《清律例》还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家庭养老所追求的不只是养老行为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更是养老行为中蕴含的所谓“理”。“孝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参照,统治阶层对于“尊老养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

——摘编自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以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晚期西方养老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财政税收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起义前,清朝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道光时期田赋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关税、盐税及杂税所占比例不高。咸丰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许多税关被迫停征,但沿海洋税征收大涨。咸丰三年(1853年),帮办扬州军务的刑部右侍郎雷以ÆC为筹措军费,创办厘金制度,厘金归属地方财政征收使用,咸、同时期厘金突起改变了清前期中央财政一家独大的格局。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建立税务司制度,洋税的征收归海关税务司专管,英国人赫德任职总税务司时长达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的财政总收入,较道光时期的4000万两,几乎增加1倍,而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成为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同治中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清朝旧有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通过厘金制度,中央或地方当局以军需、河工、赈恤等名义勒令工商业“报效”款项,难以数计,无异在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四肢捆缚,血液不通。       

———摘自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实行国税、地税的分税制,但由于中央政治权力虚弱,地方军阀截留和侵蚀国税严重,中央财政收不抵支,不得不靠借外债度日,地方割据势力藉此壮大军力,与中央分庭抗礼。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划分国、地财政税收,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作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的关税、盐税和统税大幅减少。国民政府为集中全国财力进行抗战,于1941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将全国财政分为国家财政和自治财政两大系统,原属省(市)级财政收入的田赋、营业税等均纳入国家税。“省之一级,遂无财源……有一举一动,办一事一物,均须仰赖国库支拨款项”。地方政府唯有摊派苛捐杂税以作抵补,因而加重了广大民众的负担,激化了国家与社会的矛盾。     

———柯伟明《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同治时期清朝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厘金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实行国税、地税的分税制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晚清、民国税收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
7 . 据统计,1851—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医药和教育领域的就业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5.68%。1851—1911年女性职员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表明
A.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B.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
C.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转变
D.妇女参政意识增强
2019-08-21更新 | 1225次组卷 | 38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缪尔·亨延顿,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他在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尽管如此,国际上仍然存在不少杂音。对此,习近平主席2018年6月10日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表示,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搜狐网新闻


阅读上述两段材料,围绕“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冲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2019-07-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铜陵一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

——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降,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从上述品牌的相关信息中提炼出一个关于现代化的启示,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