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和西方在词源上最早源于拉丁语,在罗马帝国时代的行政管理中就开始使用。罗马人以罗马城作为世界中心坐标,以西为西方,以东则为东方。罗马人所指的东方包括西南亚洲和东北非洲,这些地区作为罗马的行省列入帝国版图。……后来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展,从西亚、北非、南亚到东亚,最终囊括了整个亚非地区。

——摘编自任霏、杨文雅《东西方概念的溯源与界定》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冷战期间,“西方”与“东方”逐渐演变并日益固化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国际政治词汇。“西方”一词成为凝聚并体现美国与西欧政治、经济及文化含义的复合体。在政治上,它被贴上了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标签;在经济上,它同生活富裕画了等号;在文化上,它指以基督教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文明为核心。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竭力给非西方国家贴上“威权”“专治”“落后”等标签,借此凸显他们自身的优越感。受冷战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人还是会把西方同资本主义的剥削和邪恶本质联系在一起,

——据任霏、杨文雅《东西方概念的溯源与界定》等整理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古代罗马人划分东西方的依据,并分析古代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概念的认识。
2 .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并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     

(1)材料A的翻译者是(单选)
A.陈独秀B.陈望道C.李大钊D.李达
(2)材料H的作者是(单选)
A.林则徐B.康有为C.梁启超D.严复
(3)请将以下历史言论与相关的材料一一对应。
①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日民权,曰民生。
③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4)请将上述资料所代表的探索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
(5)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归纳中国探索之路发展的特点。
2023-07-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公元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1750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6更新 | 213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进入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前赴后继。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农民阶级的自救运动、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阶段。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指出“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分别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他们的最终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思潮中的重新评判传统,并不仅仅是批判孔教。在胡适、梁启超等学者的努力下,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以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与西方争胜。胡适最先运用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逻辑思想,注重古代哲学家著作的真实性。胡适还呼吁扩大研究的范围,打破一切门户之见,庙堂的与草野的文学均应该研究。他对墨家学说和古代白话小说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从1919年起,梁启超开始着手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在中国史学、墨学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领域都有建树。梁启超、胡适、汤用彤、梁漱溟批判性地考察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冯友兰关于道家和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传世经典。中国学者的某些杰出研究成果甚至获得了外国权威机构的肯定。大体上,从事国故整理工作的重要学者,他们所做的工作要比早期那些攻击传统的人更具有建设性,也可能更具有远见卓识。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文物古迹的毁损问题严重,引起了保存古迹运动。历代教皇收集异教的雕刻品和零散的建筑物,并运抵教廷与罗马的博物馆存藏。许多古典的雕刻品被藏于王宫和花园。马佐拉与贝蒂尼经过4年的功夫,尽力模制罗马遗迹上的雕文,然后发表了《罗马城的古隽语》。1515年,教皇利奥任命拉斐尔整理古物,他和同伴一起设想了一个颇为不凡的考古计划并加以实施。遗迹古物的寻获,影响了整个艺术界和思想界。米开朗基罗的《布鲁塔斯》,其拟古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文学将基督教的神学转化为异教的神话,并以奥林匹斯取代天堂。绘画方面,古典的影响表现于异教的主题画。古典的夸耀很明显地表现于新建的圣彼得大教堂,建筑费高达100万金币,“实为空前伟大的建筑物”。

——据【美】威尔·杜兰特《文明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原因,概括其取得的“建设性”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意大利“保存古迹”的方式,分析该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3-02-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6 . 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论是晚清两种有关联又有差异的思想。前者以附会的方法,将中西古今混为一谈,认为西方文化是“窃我绪余”。后者注重中西主体与辅助的差别,论证文化的融汇。李鸿章、郑观应等对上述两种论调都持赞同态度。材料反映了晚清(     
A.调和中西矛盾B.儒学信仰艰难重建
C.鄙夷外来文化D.传播西学阻力重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征梦”

193211月,上海《东方杂志》编辑部发起了一次“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征稿活动。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来稿数量众多。19331月,《东方杂志》“新年特号”选择了100余人的稿件进行了刊发。

表:部分刊发稿件所表达的“国家梦”

银行家章乃器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为中华民族发展扫清障碍
大学教授何思敬未来的中国将属于工农劳苦大众的同盟
公务员盛止戈梦想中的中国要“执国际之牛耳,解除世界弱小民族的痛苦”
作家谢冰莹我梦见一个“没有侵略,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和屠杀”的大同世界

《东方杂志》因为这次“征梦”活动遭遇了国民党当局的干预。杂志社总经理王云五要求主编胡愈之改变办刊方向,胡愈之因拒绝改变而被迫离开主编位置。当时的鲁迅未参与“征梦”活动,并在杂文中批评胡愈之说:仅仅“谈梦”无助于对现实的改变。

——据耿密《民国知识精英的“国家梦”—基于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特号”的片断观察》


(1)分析《东方杂志》选择刊发表6中“国家梦”的考量。
(2)胡愈之的遭遇告诉我们些什么?
(3)若此活动在1953年1月再办一次,会收到怎样的新“国家梦”?请试写一例。
2023-02-1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由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种神话正在被打破,人们正在更加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固然有其共同特征,同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现代化始于西方,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

——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材料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迈向更高台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其他还在探寻现代化路径的国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

——摘编自任保平任欣怡《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性”的内涵及创新。
2023-02-09更新 | 32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9 . 如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考试的部分内容的对比,中英两国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型·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会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第一场试《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试《五经》文各一篇;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阶段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2023-01-15更新 | 22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