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文明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文明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神话是人类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神话多记载创世英雄们为生存与自然抗争,如人们熟知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受到讴歌赞扬的英雄多是牺牲个人利益,克己奉公的典范。古希腊的神话英雄们都有浪漫主义的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并以此为荣。古希腊神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实现个人价值,如宙斯虽是天帝,却时常到人间寻欢作乐。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欧洲大量购买中国瓷器。中国拥有世界瓷器市场的全部分额,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纹章、广彩等众多的外俏瓷品种,不断提高的釉上彩技术为生产具有欧洲装饰风格的瓷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其间,欧洲人不断模仿中国瓷器。但质地相差甚远,直到18世纪初,欧洲陶瓷才真正诞生。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皇家瓷器厂,德国麦森的硬质彩绘瓷,法国的软质彩绘瓷、英国的骨质瓷大放异彩,它们更加符合欧洲人审美情趣,胎簿、光泽度等也直追中国瓷,1769年,英国建立欧洲第一条瓷器生产线,规定此线必须贯彻工厂制度并全面实行劳动分工,到18世纪后期,各国纷纷提高华瓷进品税,同时欧洲瓷还出口到美洲、中东地区。仍处于手工作坊阶段的中国制瓷业,逐渐丧失了技术垄断优势,出口主要对象由欧洲转为美洲,到19世纪初,几乎只剩下东南亚地区了。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瓷器。洋瓷只付税5%就可在中国口岸销售,到19世纪末国内开始出现欧洲人开办的瓷器工厂,其产品成本低、售价低。当时有人谈到洋瓷时概叹道“夺我外洋之销路犾以为未足,进而夺我国之销路矣”。中国制瓷业就此衰落。


(2)依据上述材料,解读中国和欧洲在瓷器贸易中地位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
2020-08-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开放之路

1898年光绪帝电谕各封疆大吏:“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着沿江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拓展商埠,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维利益,而保主权”。

民国四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从速自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作为商埠”“日本国臣民得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商工业等各项生意”等,中国政府出台《自开商埠章程》。章程规定:设立商埠局管理界内土地工程警察杂捐各项;界内一切行政司法权,统归中国官吏管理执行,外人诉讼依约办理,但外人愿赴中国审判官起诉时,得受理之;界内土地租期以50年为限。后,又有不得(外人)在商埠内开设工厂,所租土地及建筑物以30年为限的调整。

——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


(1)以“挑战与应对一中国自开商埠”为主题,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从小渔村到创新之都

1979年,深圳蛇口南头半岛中国境内首个允许外资投资的地方——蛇口工业区,破土而出。

1979年到1984年,蛇口率先推出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职工住宅商品化、全国招聘人才、率先实行全员合同制等,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1987年,深圳市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退伍军人任正非在该年靠集资来的2.1万元在深圳创办了华为公司。

2019年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被称为“中国最强街道”。华为、大疆、中兴、腾讯、迈瑞医疗、长城计算机……众多企业位于同一街道。

2019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文件,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搞自微信公众号“侠客岛”《1979年,深圳蛇口一声爆响后……》


(2)读材料,概括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经济特区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
3 .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反映时代风貌,折射时代变迁。

材料一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1)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文化发展趋势,从史料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的价值。

材料二   中世纪意大利女性的基本服饰为长筒型衣裙,头戴长到膝盖的面纱或头巾,外罩长及脚踝的斗篷。14到16世纪,服装成为身份和地位的显现,新兴中产阶级渴望像贵族一样炫耀他们的财富。妇女争奇斗艳,男子不拘礼节。服装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装饰。


(2)依据材料概括14-16世纪意大利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封闭已久的国门再次开启,源自西方的喇叭裤成为人们展示自我改变的重要方式,如一阵旋风传遍神州大地。喇叭裤的流行对中国服饰文化影响深远,从此中国开始采用A字形服装轮廓,青年男女开始崇尚西方人的体型,身材高挑成为当时人们择偶的重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头脑更加开放,开始从80年代的盲目追风当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冲击着中国人的心灵,培养着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力,显示着人们明亮乐观的气息。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力增强,中国服装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部分人不再满足服装的实用功能,转而追求服饰的舒适性和时尚美。与此同时,中式服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场合。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身穿的中式旗袍点燃了旗袍复苏的火焰。2008年“青花瓷”系列服装成为北京奥运会服饰的主角,很好地诠释了典雅的中国服饰文化。

——摘编自吴志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服饰文化的嬗变》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
(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分析合理、总结归纳准确)
2019-01-2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伴随着西方的侵略和西学的浪潮,中国文化也艰难地迈上近代化之路。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片信息,分别指出它们各自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2)上述著作呈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据此概括中国向方学习进程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结合所学归纳毛泽东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创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自救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先进中国人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独特发展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众报业发展

时间与地点报刊名称创办人情况备注
19世纪40—70年代的广州、上海等广州纪录报、
万国公报等
西方传教士19世纪70年代后,中外报刊共有170多种,占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申报》开辟了文学专刊
1872,汉昭文新报艾小梅内容多为轶闻趣事
1895—1897,北京、上海等万国公报康有为不同于传教士创办之《万国公报》,后易名为《中外纪闻》
时务报梁启超等同期,康有为创《强学报》。
游戏报等李白元等刊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
1901—1903,上海等警钟日报蔡元培等提倡“抵御外侮,恢复国权”
中国白话报林白水刊有《黄黎洲》《说君祸》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

(3)依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945年以后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2020-09-1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历史试题
6 . 人类历史发展给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深深的烙印,许多事物都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词语中的历史印记]

“士”原是西周贵族的一个等级。到战国时期该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出现了反映这些变化的词语,如“布衣之士”“仁而下士(恭谦地对待士人)”“处士横议(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士无定主”。


(1)结合所学,请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解读这些词语。要求:提取和运用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符合逻辑。

[书评中的历史印记]

《万国公法》是首部翻译进入中国的西方法学著作,它蕴涵着近代西方丰富的国际法思想和法治理念。李鸿章评价该书“皆国际法篇中论享公法权利及调处免战各事,皆仁心为质……颇合中国礼家之言,今诚以此书悬之国门……永息战争,使环球共享升平之福”。谭嗣同阅读该书后在《报贝元徵》一文中指出:“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万国公法为西人仁至义尽之书,亦即《公羊春秋》(古代儒学经典)之律”。他认为:“凡利必兴,凡害必除,如此十年……人自不敢轻视矣。每逢换约之年,渐改订约章中之大有损者,援万国公法,止许海口及边口通商,不得阑入腹地。”


(2)请分析二人对《万国公法》认识的异同点。

[经济政策中的历史印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所有政党都宣称信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该理论奠基人欧肯认为:国家好比一个有经验的足球裁判,他的任务不是亲自踢球,也不是对足球运动员指手画脚,教他们踢球,而是不偏不倚地保证全部比赛规则都得到遵守。

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德国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明显显得落后。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的问题出在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上,成为“德国病”。厂商遇事求稳,不愿为新技术做风险性投资。90年代科尔政府提倡“减肥”,即减少国家在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减税和放宽信贷鼓励企业投资,限制社会福利费用的增长。

——摘自《现代化赶超中的制度创新: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


(3)概述你对欧肯观点的理解,并结合所学分析科尔政策出台的背景。

[图片中的历史印记]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


(4)“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请围绕这一探索选出3张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图片的信息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图片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04-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4月综合练习(一)历史试题
7 . 文明的多元·文明的竞争,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都是在战争过程中形成的,但是罗马帝国表现为武力征服的结果,而汉代中国则表现为武力统一的结果。罗马和汉代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跨地区的大国,不可避免地都要划分行政区域加以统治。罗马广泛实行行省制,汉朝则广泛实行郡县制。二者都由中央派官统治地方。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


(1)归纳古罗马帝国与汉代中国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西方启蒙运动的一个初衷,就是不满于欧洲中世纪后分崩离析、纷乱不已的状态,把中华文明看成大国治理及国家自信的楷模。19世纪,西方大国在崛起后迅速改变了自己的认识,也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中国被卷入西方大国全球性的殖民主义扩张之中,中华文明遭受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摘编自邹诗鹏《从“文明”视角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复兴中华文明的正确道路》


(2)分析“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原因;用史实说明“西方对世界认识改变”的背景。

材料三   



(3)从表中提取信息,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阶段,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9-10-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北京市朝阳区一模历史试题
8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

材料三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陈独秀《敬告青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所说“解放”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这种“解放”的?
2021-02-1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唐朝长安西市图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材料三   我国部分工农业产品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工业产品产值工业消费品价格农副产品价格
1984100100100
199311.61015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1-01-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南片)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成立,逐渐构建起新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权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

序号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
1宪法与宪法相关法宪法
2行政法行政法
3社会法
4经济法
5民法商法民法
6刑法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1)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 1953年2月1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概括材料二中提高妇女地位方式和特点,并分析原因。
2020-07-21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示范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