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翻译活动

材料一   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3次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

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

——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8—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2003年,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1万种;2003年至今,出版翻译作品已超过数十万种。在积极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的翻译家也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成外文。2011年中译外第一次在比重上超过了外译中,使中国翻译市场从输入型为主转变为输出型为主。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增加比较快的一个突出领域是中国的时政类信息,包括领导人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文版刚一面世,就有16个国家的出版机构签约翻译出版非通用语种版本。

——摘编自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翻译高潮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3-06-03更新 | 28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形象学”兴起之后,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西方中国形象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梦幻的形象(13世纪出现)、理想的形象(15世纪出现)、落后的形象(18世纪中期出现)和被“妖魔化”的形象(19世纪以来)。

——摘编自赵凤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阶段,自拟题目,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5-08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仓颉创字,敬天敬神,担着大伙的祸福安危。在那些文字造型中,很少有横冲直撞、东侧西歪的文字,文字表情大多是平稳与安详的,充盈着一种静态的美感。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不管是象形,会意还是形声的字,不管是雄劲素放还是秀丽婉转的书写风格,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却是更加趋于稳定。汉字自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篆书至汉隶唐楷,异彩纷里,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写法,同一种字体也有各种写法。各书法方家都始终不离不弃,坚定不移地信守着那个四平八稳的方块格局。


据分析,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起源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相关,古印欧语的创始人创造文字时,临慕的物象都是那些奔跑运动中的物象成是歪斜着蓄势待发的一些物象。古英语的起源有日耳曼人的影响,现代英语主要受希腊语和拉丁文的影响,而后两种语言又直接源自脖尼基文。腓尼基人为适应商业的快速要求,将埃及人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楔形文字简化成了歪歪扭扭、动感十足的22个字母,颠来倒去组成文字,希腊人在22个字母基础上变做26个字母,肇始于游牧民族或是海洋文明的拉丁字母以及由此衍生的英文,体现的是一种婉转灵动之美。

——摘编自郭东《静态美与动态美——从汉字与英文的造字差异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字与英文发展过程呈现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汉字与英文差异性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6 . 1258年蒙古南侵,南宋财政亏空加大,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胀恶化。为解决以上问题贾似道推行公田法(低价购买民间尤其官员手中超限的部分土地),结果激起民怨,加剧恶性通胀循环。1262年面对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进攻,为解决财政压力,威尼斯授权政府发行国债(以税收作为定期利息),被称为13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催生了金融创新B.反映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
C.政府垄断破坏金融秩序D.金融稳定是政权巩固的重要因素
7 .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院),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馆名概况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其宗旨是面向所有“好学求知者"免费开放。18至19世纪中叶,伴随英帝国扩张和掠夺,世界各地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如古埃及馆中有10万多件古埃及文物,东方文物馆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19世纪期间,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大幅增加,有各个年龄段和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20世纪时博物馆公共服务领域获得大规模发展,一战后还创建了研究实验室,职责是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协助修复和保存它们。
中国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昔日帝王宫殿向公众开放。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历经艰难,辗转迁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博物院进行了建筑维修整治、管理机构调整、文物整理充实等多项工作,使她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以来博物院还打造“数字故宫",通过数字文物库、故宫游戏、纪录片等多种方式讲述故宫故事。故宫,正努力朝着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会客厅的方向迈进。

——据张文彬《世界博物馆》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罗马强盛时期
A.秩序与统一B.人治与法治C.扩张与稳定D.平乱与治世
2022-01-17更新 | 1139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人的宗教体系的神祇多出自意大利本地神话。共和国末期,罗马的诗人开始模仿希腊神话编写自己的神话。于是,希腊的主神宙斯就是罗马的朱庇特、希腊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就是罗马的密涅瓦、希腊的爱神阿佛洛狄忒就是罗马的维纳斯。

佛教东传中国之初,知识分子常以老庄思想来说明佛学的法理。佛教被老庄空理的清谈之风所影响,举凡佛教讲述、佛典注释,常引用老子、庄子、《易经》的用语,皆称为“格义佛教”。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科技对中国士大夫产生极大冲击。学兼中西的黄宗羲猜想西政、西教源于中学,他断言:“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晚清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也多次比附西方“数学、化学、光学、电学均是暗袭中学”。

(注: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常以既有的文化去理解未知的文化,这种方法被称为比附。)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核心,提出一个论题,并多角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