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中国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3.1%提高至2019年的58%,相当于美国占世界比重的4.36倍;中国科技期刊发文数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5%提高至2018年的20.7%,相当于美国占世界比重的1.25倍。该史料可用于说明我国(     
A.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B.基础科学研究水平较高
C.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突出D.引领了新一轮科技革命
2 .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南海     1960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       2023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
观看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小轿       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下海          开启首次商业飞行
车“东风”牌小轿车
A.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B.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C.中国在两极格局下实现了科学技术突破发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24-01-3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图片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历史图片反映了(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国旗方阵和国徽方阵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与海洋产生了不解之缘。中华民族经略海洋历史悠久,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繁盛的海洋文明,在世界海洋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近代,封建王朝的封闭使得中国逐步退出了在海洋方向的开拓,中华文明也因此逐渐衰落,并被西方文明超越。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大国,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海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海洋在中国整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海洋所蕴含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海洋强国战略的研究也应该纳入更多的要素。……它包含人类海洋活动的一切领域,直接和间接从事海洋活动的各类事务,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文化等不同的维度。而在这其中,科技要素能够对其他各个要素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海洋科技发展推动着人类探索和开发利用海洋的脚步,并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发挥关键作用。所以,对于海洋强国战略的研究应当是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体。

——摘编自樊丛维《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探索海洋的史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海洋科技的意义。
2024-01-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在华尔“洋枪队”的启发下,李鸿章决心创办江南制造局。在上海访购设备时,因丁日昌购下“修船之器甚多,造炮之器甚少”的旗记铁厂(美资)。江南制造局也开始了其轮船修造业务。在船舶修理方面,由于其官办性质,经费的拨给与其生产效益没有关系,使得修船费用高昂,修船周期漫长,在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等外资船厂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这也导致北洋水师和轮船招商局的舰船宁可入洋坞修理。最终迫使造船业务从江南机器制造局独立,成立江南船坞。

——摘编自郑英杰《从“四局二坞”浅析晚清官办船舶工业未能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接管了江南造船所(原江南船坞),后更名为“江南造船厂”。20世纪50—60年代,江南造船厂造出我国第一艘03型潜艇(苏联技术转让)、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有困难找江南”成为了当时的俗语。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品牌;液化气船更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在公务船领域,江南造船厂先后交付了“东方红3”号海洋综合科考船、 “雪龙2”号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均处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海上阅兵中的五分之一的舰艇也出自其手。 “十三五”期间,江南造船厂还整合资源成立了江南研究院,开启了以数字造船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

——摘编自余俊伟《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世界船坞”——江南造船厂的过去与现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局造船业务未能获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造船厂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江南造船厂从“江南机器制造局”到“世界船坞”转型的认识。
6 .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的工业改革,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的启发,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实行了分域推进的“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中国工业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极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因此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70年发展新观察》

材料二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比2015年增长10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一共授权53.9万件,同比增长17.1%。其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在过去五年,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由2016年的0.24万件增长至2020年的1.44万件,年均增长达57.1%。2020年提交申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企业数量达到5600余家,超过上年数量的2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和《辉煌70年》等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
(2)依据材料二,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反映的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扩展至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材料二   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陈相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2011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伴随着202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改革开放之初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外商三法”同时废止。这一变化(       
A.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B.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D.不利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2024-01-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现代化进程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等西欧国家,随后扩展到北美地区,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潮流。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也做过很多努力,但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为此,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规划。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脚步,现代化改变了国家落后的面貌,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对西方现代化的重大超越,有着改造现代社会弊病的更高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现代形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摘编自中宣部理论局《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中国(或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1-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靺耦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选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新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风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材料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摘编自陈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中国”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024-01-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