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778 道试题
1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昨日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的田地统计表,以下各项,与下表中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关系的是(     
田地总额官田民田
亩数(万亩)46165.6633.945531.6
占比(%)1001.3798.63
A.均田制被破坏B.两税法难以为继C.租佃制的发展D.门第观念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宋朝为杜绝考官徇私舞弊,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同时朝廷明诏:“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解决了人才选拔的弊端
7日内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大兴区精华教育学院高三历史三模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B.社会防疫经验丰富
C.南方农耕区的拓展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
2024-06-14更新 | 165次组卷 | 18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他们的知识结构里,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甚至也不是声、光、电、化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主要是变革、进化、尚武、民权等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对这一群体的形成,认识正确的是(     
①促使清朝官员“开眼看世界”   ②得益于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
③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分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6-09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的《赫梯法典》规定:“假如任何人使男奴或女奴失明或敲落他的牙齿,则他应交付十玻鲁舍克勒银子,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假如奴隶反抗自己的主人,则奴隶应被投入水中。”据此可知,《赫梯法典》(     
A.是研究古代希腊城邦的重要史料B.是了解古代西亚埃及关系的依据
C.影响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D.反映了赫梯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
2024-06-09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的人口南迁

结合所学,评析图中人口南迁的历程。
2024-06-09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名,如后赵“西中华门”、北魏“中华门”、南朝梁“东、西中华门”等。而后,不论南朝北朝,“中华”作为“中国”的另一名号逐渐使用起来。由此可见,“中华”一词的使用(     
①表明其使用范围扩大   ②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③反映其内涵不断丰富   ④折射出南北朝文化交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4-06-06更新 | 26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9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以下出自中华典籍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A.④③②①B.③④①②C.②④③①D.②③④①
10 . 京九线是位于京广线、京沪线之间的南北铁路干线(如图)。1958年,铁道部提出修建从北京到江西九江铁路干线的计划,但因技术原因,导致计划搁浅。80年代,全国政协提案中提出,将京九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香港回归前全线贯通。经过多年修建,到1996年9月京九线全线开通。京九铁路的运营(     

①推动了南北运输进一步发展   ②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③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④密切了内地与香港地区联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4-06-05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