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史学研究

材料一   以下为郭小凌的《西方史学史》目录(部分)

第一章史学的起源

第二章古希腊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古罗马史学

第四章中世纪史学

第五章古典史学的复归——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第六章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史学(1718世纪)

第七章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中叶的西方史学

第八章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产生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早期发展

第九章19世纪后半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西方史学   

笔记对应章节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史学的先驱。
·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古代的史料,积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初步按古典史家的方法和形式撰写史作。
①:第____章
·曾随拿破仑远征埃及的军队前往埃及考察。
完成了欧洲第一部对古埃及进行全面解说的著作《埃及描述》。
②:第____章
   ·普鲁士学派的产生,与历史学者出于爱国主义思想力挺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的政治倾向有关。
·法国学者古朗治否定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的正面影响。
③:第____章

材料二   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于德意志普鲁士的特里尔城,双亲都是犹太人。马克思在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也是犹太人长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恩格斯出生于普鲁士王国一个纺织资本家家庭,他与马克思一样有着共同的哲学素养,并曾在年轻时前往英国考察工人阶级的生活与工作状况。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由两人共同研究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完善自己的历史哲学的过程中曾经对具体的历史课题进行过一些开创性的专门研究,写出《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农民战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一大批史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1)下列内容为某同学阅读完书籍后做的部分笔记,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2)依据上述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相关因素。
2023-08-02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伟大觉醒”文物史料展

2019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举办了“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厅。

展厅名称展出文物(部分)文物简介
第一展厅“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宋渔父被刺记》记述宋教仁被刺事件的书籍
《南北大战报》报道“二次革命”的报纸
上海民间团体印发的通告揭露“二十一条”,要求抵制日货
《青年杂志》创刊号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日警逮捕留学生纪略》记述1918年留日学生为反对签订中日军事协定而发起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书籍
第二展厅“反帝爱国之大风雷”《五七》日刊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的刊物
《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191964日发刊,呼吁“唤醒农工商各界,共做救国的事业”
《上海罢市实录》反映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罢市的书籍
《卖国贼之二曹汝霖》揭露曹汝霖卖国行为的反面人物传记
《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191910月天津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主权运动中,周恩来起草的油印通告
第三展厅“开天辟地之大事变”《曙光》《新人》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的刊物
《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宣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翻译出版
《共产党》月刊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11月创办的半公开性理论刊物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14则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展览。
(3)选择一个展厅,依据文物和所学,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
3 . 现代化的探索和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随时代背景的改变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变化。
历史时期主要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12月,中共中央批发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特别强调:“实现国家社会主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设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就可以保证逐步完成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改造。可见,在中国共产党当时的认识中.“工业化”主导并决定看“现代化”。
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特别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日后广为人知的“四个现代化”大体形成。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土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刘洪森李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现代化”话语内涵的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概念”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解读。(要求:观点鲜明、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24-05-3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4 . 中世纪,英格兰庄园法庭的职能大大超过了单纯的司法作用,它创设和执行村民章程选举地方官员,考察扰乱公共秩序的动乱,解决隶农之间的纠纷,履行了管辖固定区域及为领主服务的功能。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庄园法庭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B.国王通过庄园法庭主持地方官员选举
C.庄园推动市民阶层获得了城市自治权
D.庄园法庭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2024-05-14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是1947-1949年东北解放区地方流通券发行数额的大致统计。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发行额(单位:万元)比上一年的增长率(%)
1947年上半年288203276
下半年10212606254
1948年上半年32860127222
下半年350000000965
1949年1206620000245
A.解放区的物价持续下降B.流通券发行额的增长率上升
C.战场胜利缓解财政困难D.东北通货膨胀问题得以解决
2024-03-21更新 | 258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北京卷02)(15+5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6 . 年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7 . 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大势

在这一阶役(17501914年),发生在北美英属殖民地13个州的第一次革命,受到了启蒙运动中自由和平等思想的滋养,这些思想随着贸易物资和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洲。从这里,美洲革命的成功又启迪了法国思想家。美洲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成功接下来又激发了海地和拉丁美洲的革命,打碎了那里的殖民锁链。与此同时,革命开始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认同,并且这种民族国家的认同迅速传遍全世界。到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新技术(包括铁路、蒸汽船和电报)使得思想、贸易物资和人们能够来到更远的地方,穿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的距离。随着西欧的新兴国家、北美、俄国和日本开启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全球影响加强了。这些强国接着将工业技术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一块大陆。工业强国(特别是欧洲人和他们在北美的后裔)凭借技术优势征服和占领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域。因此,在20世纪之初,主要的工业强国已经把世界划分成了大帝国,贸易、资源开发和移民的网络联系了每一个帝国。

工业和帝国锻造出来的全球联系网络并没有哺育出和谐。恰恰相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民族主义刺激了对自然资源、战略要地和国际地位的激烈竞争。而且,工业强国和帝国列强逐渐以种族优势为自己对世界的占领进行辩护,在所有被征服和被压迫的民族中间制造了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与列强之间的纠纷结合起来,造成了激烈的冲突,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暴力的时代。

——摘编自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结合所学,任选材料中的三个视角进行解读。
8 . 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诸多新的社会现象也随之产生,如不平等的加剧、劳动者依附性的加强、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资本投机性的盛行、社会问题的增多等。由于对此理解的视角不同,当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下列相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些现象是资本原始积累时的衍生物B.批判者希望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社会
C.辩护人认为自由竞争能增进社会财富D.他们的思想成为后人思考的宝贵遗产
2023-11-13更新 | 517次组卷 | 13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玄之争“科玄之争”缘于19232月学者张君动在清华大学作的《人生观》讲演。他认为,人生观为主观的、综合的,起于直觉,体现自由意志与个性;而科学为客观的、分析的,重因果规律与事物的共性,故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解决人生观问题唯赖玄学。同年4月,丁文江在《努力》上发表《科学与玄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力斥其非。其后,胡适、陈独秀等人均参与论争。

张君动极力推崇中国古代宋明理学,指出在人欲横流之际,“诚欲求发聋振聩之药,惟在新宋学之复活”“若夫心为实在之说,则赖宋明理学家而其说大昌,真可谓其功不在禹下者焉”。

胡适主张“拿科学作人生观的基础”,“殊不知,我们若不先明白科学应用到人生观上去时发生的结果,我们如何能悬空评判科学能不能解决人生观呢?”“在那个自然主义的宇宙里,天行是有常度的,物变是有自然法则的,因果大法支配着他——人——的一切生活,生存竞争的惨剧鞭策着他的一切行为

——这个两手动物的自由真是有限的了"。

陈独秀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对张君劢提出的包括“大家族主义与小家族主义”等在内的九项所谓科学无法解释的人生观,逐一作了说明。其中,针对财产公有私有制度一项,他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同着手,依次说明矗立其上的人们财产观念的演进。

——摘编自李直轩《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


(1)“科玄之争”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引发的?
(2)“科玄之争”的兴起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哪些特点?
2023-10-07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对下列四幅古代世界地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希腊人通过多次对外战争形成“希腊化世界”
②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间有商业贸易往来
③2世纪初罗马帝国组织编订《罗马民法大全》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1-01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