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63 道试题
1 . 革命探索

材料一 本大总统之毅然兴师讨贼,以期贯彻护法戡乱之职志……夫欲约法之效力不坠,在使国会得自由行使其职权,在扫除一切不法之武力……直军(直系军阀)诸将,为表示诚意服从护法起见,应首先将所部半数,由政府改为工兵(投身国家建设的军人)作为停战条件……直军诸将,知能履行此条件,本大总统当力饬全国罢兵:恢复和平,共谋建设。

——1922年芬中山在广州发表的宣言

材料二 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

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而无产阶级别是领导的力量。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材料二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功实践,评述材料一中孙中山对革命的看法。
要求:观点正确,多角度分析,逻辑清晰。
2023-05-08更新 | 43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学者围绕古代中国都城的变迁画的一幅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历朝都城承担边境防御职能
B.都城迁移的轨迹是从东到西
C.唐以后都城选定与大运河有一定关系
D.历代都城都与丝绸之路有着直接联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明士大夫湛若水,致仕(官员退休)还乡后推广《沙堤乡约》。乡约仪式主体包括“宣圣训”和“读乡约”,引用《大明律》解释圣谕,强调“尚礼义、恤患难、立臧否(邻里相互劝诫制止恶习)、行保甲、躬巡省”。这说明,明代乡约(     
①重视教化,加强基层治理②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③彰善纠恶,维护乡村秩序④监督政府,进行巡查督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2019-01-30更新 | 3028次组卷 | 4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康熙五十一年,颁布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 造册徵(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国 14 个省份陆续效仿推行。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     
A.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便于赋役征发
B.赋税由征收粮食布帛开始变为征收银两
C.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D.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统计了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疫灾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西汉东汉魏晋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历时年数(年)
211
19637038016815098277268
疫灾年数(年)18287541345030169218
疫灾频度(%)8.514.320.210.820.233.330.661.081.3
A.政治状况与疫灾数量无关B.疫灾的频度总体上趋向增高
C.各朝代疫灾历时年数均衡D.疫灾年数与朝代年数成正比
2022-04-10更新 | 964次组卷 | 20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去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2023-04-23更新 | 418次组卷 | 38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9 . 《史记》记载,秦统一后,废除原六国各种形制和材料的货币,推行了统一的铜币半两钱。但《史记》中又有“各随时而轻重无常”的描述,后世出土的铜钱也符合此说;据睡虎地秦简记载,秦代符合标准的织布也可作货币。这反映出(     
A.秦朝实际货币政策比较灵活B.《史记》的记载比较混乱
C.当时法定发行货币包括实物D.秦朝工商业发展较迟缓
2023-05-29更新 | 410次组卷 | 9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10 . 城市

材料一宋代城市发展迅速。相对于乡村来说,其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人员在地域空间上和阶层间的流动性也更加频繁。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官方设置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市镇)兴起,工商业者在城市中建立起众多行会。这些行会由官府组织,并向官府纳税。行会评定物价、规定本行产品质量、划分本行经营地段。独立的工商业者虽然也在成长,一旦受到国家政策挤压,就会被迫依附于官僚权势集团。再则,少数人发迹后转向土地投资,转化为工.商业者兼地主的双重身份,其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向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复归,因而很难形成有共同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这与西欧作为封建制度对立面的城市和封建制度掘墓人的市民阶层大相径庭。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宋)》等

材料二在公元1000年,欧洲城市的社会秩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此之前,欧洲城市居民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受当地贵族或政府委派的官员统治,向不同领主缴纳税金。渐渐地,欧洲的城市和市镇建立起几乎完全独立于领主权力的自治政权,不向领主交税,并以相对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城市居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11世纪晚期,富裕的城市居民开始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阶层一市民阶层(后来发展成为近代的“资产阶级”)。在市民阶层中,城市手工业者组建起行会。行会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又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规格等。商人是市民阶层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稳步地获得经济力量,而且也在稳步地获得政治权力。

——摘编自(美)乔纳斯·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等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1-12世纪城市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社会状况。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4-10更新 | 490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