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这一群体备受国际关注。其产生的背景有(     
①国际人才的流动 ②宗教或部族矛盾
③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战争和地区冲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3-07-19更新 | 21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B卷
2 .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

——摘编自吴建每《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概述》

材料二          近现代国际法(重要条约、公约)

序号时间主要参与国及国际会议名称法律及组织名称
1625《战争与和平法》
1648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威斯特伐利亚公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欧洲国家维也纳会议《维也纳和约》
1864欧洲16个国家日内瓦会议《红十字公约》
1919英、法、美等27国巴黎和会《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
1928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巴黎会议《非战公约》
1945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旧金山会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
1982168个国家或组织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一中格劳秀斯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演变趋势。从序号②—⑧中任选一项,对该法律或组织进行具体阐释。(要求:联系背景,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3 . 科举制

材料一   唐代科举考试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允许自由报考,但对举人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例如德行、职业身份、身体状况等,都在审核的范围之内;宋代总的来看,限制并不苛刻,且呈逐渐放宽的趋势。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考生)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日后如无动静,则再次去投送,即为“温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宋代科举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会见亲友。这种做法,当时称之为“锁院”。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而且自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弥封”、“誊录”(所有弥封试卷,一律由书吏照抄一遍,考官阅卷只能看抄本)。

——摘编自袁行霈等编著《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及)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皆入彀(进牢笼)矣。”仁宗曰:“然。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代到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结合宋朝社会状况,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卷的背景。
2023-01-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高峰出现的背景包括(     

①中国国际影响力得到不断提高②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③中国与西方多国建立外交关系④美苏冷战格局彻底结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 . 下图为2019年联合国发行的邮票。甘地头像旁用英语写着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句话:“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①此话提出的背景是二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甘地批判文化侵略,主张维护民族文化
③甘地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抱有宽容态度
④联合国发行此邮票旨在提倡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2-07-02更新 | 391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6 . 从1965年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49个增加到111个。这一变化的背景 包括
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②两极格局瓦解,冷战随之结束
③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B.科举制度的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中央集权的强化
8 . 优秀的思想文化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联系背景,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2)请结合所学,对材料二黄宗羲 “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或主张

时期口号或主张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 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 ;打土豪,分田地,工农武装割据
1931-1945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胜利万岁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表的口号或主张中提炼一个主题,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纵观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这些理论创新和突破成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可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理》

(4)依据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
2019-11-21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B卷)试题

9 .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治史学的人所凭籍的是史料,有史料然后方有历史……治史学的人对于史料的真伪应该是最先着手审查的,要是不经过这番工作,则其所著虽下笔万言,而一究内容,全属凭虚御空,那就失掉了存在的资格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

“史料学的目的,是从资料的来源和它的真确性以及作者的时代和他的环境等等方面去揭示出每一件资料的本质,以便人们根据了这样的分析,进一步综合某一时代的资料而得着正确的历史知识

——顾颉刚《古籍考辩丛刊第一集》

(1)依据材料,概括顾颉刚史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2)结合所学,运用上述方法,任选一则材料判断其能否作为研究孔子的直接依据并说明理由。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人的自由权》

“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3)依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西方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018-01-1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北京市丰台区高二历史会考模拟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一哲学命题的背景是
A.古代雅典出现道德危机
B.文艺复兴提倡人的觉醒
C.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
D.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