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三: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入。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高等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各类高校的调整工作全部完成。经过院系调整,全国共有高校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及其他类型院校。这次调整也有不恰当之处,如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了一些学科,有的专业设置过细,对人才的成长与合理使用不利。

——据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院系调整的背景。
2023-10-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约定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忽,同时要防止诬告株逹,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摘编自王元天《重新审视沈家本的领衔修律与司法改革》


(1)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不同作用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因素。
2023-11-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材料三   余(孙中山)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的特点,依据所学内容,说明科举制度“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2)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西方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二战后西方文官制度原则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容,并依据材料三、说明形成这一思想的原因。
2024-01-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575次组卷 | 35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1924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5)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2022-04-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二

16、17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比例

5.25

8.25

13.50

17.00

21.00

27.50

52.00

——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三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2-07-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下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年)的金币。



(1)材料一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国家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
187022%8%13%①10%
191315%11%13%8%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根据[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及结果。

材料四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

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

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互补,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同意成立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015629日)


(3)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2022-02-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由地方性行为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提高了商贸效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峰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纽成的海上贸易网路,从底后期到农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

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同边国家睡级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风凰网2014917日)

材料二 新货物的品种日益增多,带来了消费的选择.香料、丝细等商品,大大超过了欧洲社会消费的需要,胡椒的价格一直在跌落.而答叶、糖、咖啡、妇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从16世纪末开始,欧洲人从南美引入了救命的食物——马铃薯,欧洲人获得了高产的、富于维生素的廉价食品。

——李世安、孟广林《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纵观明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可以说是限制、防范多于鼓励、支持.早期的朝贡贸易偏重政治利益.中期以后,倭定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由于不堪涨扰,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钟.…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明朝末年,口岸的执法官员在贸易过程中恣意抽税,对中外贸易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开放也只是在禁而不止的情况下采取的被迫描施,并且限制颇多,根本谈不上支持和鼓励.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做法是似然不同的.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四 到20世纪末,国际经济关系已逐渐类似于一个全球自由市场.…在前共产主义国家,指今性经济的垮台终结了它们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他们的领导人欢迎国外投资者及其奋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新型私有工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大的经济力量是跨国公司、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它们的投资和投机性活动,每天让数万亿美元在世界流动.利润是街量它们成败的标准,哪怕结果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苦难.…计算机使用和通讯的全球化,打开了以类似方式完成分散的员工工作的可能,这种“外包制”在印度发展尤为迅速…

——摘编自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欧洲产生“消费选择”的主要原因和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外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水推动“国际经济关系已逐渐类似于一个全球自由市场”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全球化主导权的角度,简析全球自由市场发展“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苦难”的原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如何应对挑战的?
2022-03-0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大事。其中,利玛窦(15521610年)又是耶稣会在华逐渐摸索并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教策略的关键人物,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由天主教耶稣会充当中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谓成果丰硕,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例如,启蒙大师伏尔泰赋诗礼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称中国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

——摘编自孙尚扬《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18日至9日,中国驻光州总领事表示,领区各孔子学院(课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期待,新的一年,领区孔子学院(课堂)能够在培养和激发学员和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兴趣方面有新的举措,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侨网2020114日电《中国驻光州总领馆举办领区孔子学院工作交流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社会背景及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和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产生的共同历史价值。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现如今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这一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与该观点相关的历史背景。
2020-09-0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