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 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绝非凝固 高化石、僵破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当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史实,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是整体或任意部分 观点。(要求:态度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3 . 莱学习小组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主题进行学习时,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

【宏观建构】

【微观探究】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把材料一中的知识体系补充完整。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该观点。
2023-04-28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青海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其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于1806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摘编自(英)尼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   200212月,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摘编自《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

(1)分析材料一,说明两件文物的史料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普世性博物馆”的观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科举与文官选拔

材料一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列举隋唐之前中国的选官、授爵制度,并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试评析这一现象。
6 . 下列四项表述,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任确的一项是(     
选项史实结论
A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严刑酷法导致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B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
C明朝人颜钧在《箴言六章》评述道:“《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決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大明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清朝完成了向近代外交的转型
A.AB.BC.CD.D
7 . 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2024-02-12更新 | 364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对比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程树德先生在《九朝律考》中记录的董仲舒评述的六则司法案例中的两则。

案例一甲没有儿子,捡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了起来。案发后,对于如何惩处甲的问题引起了争论。董仲舒根据《春秋》之义,认为甲与乙是父子关系,所以不能判罪
案例二
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甲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乙。本案的争论点在于甲误伤父乙,是否应构成汉律所谓的“殴父罪”,有的官吏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董仲舒援引《春秋》许止的事例,许止为父喂药,其父食药而死,君主考虑许止是由于孝心而无害父之意,故赦而不诛,董仲舒认为甲误伤父,是出于无意,不是法律上的殴父,不应定罪

修正案第一条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剥夺公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

修正案第四条   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

——节选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案例中判案反映的历史现象,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

材料二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同传统宰相府相比,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主要负责财政,管理国库。

——摘编自越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当“三权”中的一个权力部门专权,导致权力失衡时,其他部门便可以依据宪法授予的权力给予限制和纠正,使权力恢复平衡,进入正轨。

——摘编自岳西宽《略述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形成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实质的角度,指出中国宋代分权与美国分权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   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两种类型?列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所打下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

材料四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4)根据材料四,对比西方文官制度,指出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评判政治制度优劣的认识。
2024-01-1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民族班)
9 . 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分主户与客户,佃农摆脱了过去只能是地主私属的卑贱身份,成为编户齐民。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户口主要按其职业进行分类
B.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
C.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D.主客户之分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
2023-07-27更新 | 313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农耕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使得人口得到了较大的增长,并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得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

——摘编自昊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可可原产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1 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可豆。1525年,西班牙人开始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广。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16世纪30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1560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三   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营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农耕文明主要的起源地,阐明农业的发展对文明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描述可可传播的洲际路线。结合所学,评述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农业机械使用的特点,概述19世纪后半期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