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东芝的兴与衰]

2023年10月,经营了148年、号称“日本之光”的东芝宣布将于今年12月退市。

材料一   二战期间,东芝是日本当时五大军工企业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战争结束,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改革,东芝开始全面转向民用领域。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看中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希望将其打造成为自己的情报中心。于是美国积极向日本转移各种先进电子制造技术,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电子产业迅速崛起,而东芝也乘上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后日本通产省推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成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为富士通、三菱电机、东芝、日立、NEC共同研究提供舞台。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及材料方面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半导体生产领域,NEC、东芝、日立包揽世界前三。

——摘编自叶蓁《电器龙头、半导体霸主,百年东芝尽数卖光》等文

材料二   上世纪80年代初,东芝机械公司、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向苏联出口4台9轴数控机床,苏联用于制造核潜艇螺旋桨,此为“东芝事件”。此事被曝光后,美国借口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冷战组织,简称“巴统”)规定,禁止日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里根政府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之后日本修订《出口管制法》,凡是违犯“安全出口管制”者,一律处以重罚;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在一年内向14个有“巴统”禁令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任何产品。当时日本和中国还签订有25个合同,全部被暂缓执行。

——摘编自张玮《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芝公司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东芝事件”的处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来。这个制度终结了各国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各国币值仅取决于其含金量,因而十分稳定。而国际汇率的波动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国际贸易额增加了三倍。其中,90%的国际贸易以英镑结算,各国80%以上的外汇储备是英镑。

材料二   受制于自然条件,黄金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币值的长期稳定,实际上等同于物价的下降。一旦一国黄金大量外流,就会造成通货紧缩,加剧生产过剩。而各国政府在货币政策受限的情况下,只能靠提高关税或殖民扩张来缓解压力。在一战和大萧条的冲突下,金本位制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日渐削弱的英国也无力维系英镑的国际地位。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完全瓦解。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正式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际金本位制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世界货币体系变化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末以来,百姓“唯兵革是闻”,统治者“惟刑罚是用”。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宇文泰接受了苏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的建议,改革诏书中首先就强调“先治心,敦教化”。与此同时,宇文泰又提出“恤狱讼”,要求治狱之官务必“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宇文泰用人上有一个明显特色,不论原先属于哪个集团,不论民族、出身,量才而用,一旦任用,以诚相待。西魏还将役龄由十五岁改为十八岁,并规定“丰年不过三旬,中年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宇文泰在思想文化领域还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以倡导儒学。

——摘编自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宇文泰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如果我们耐心考察一下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第三,由下议院所体现的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而英国的自由便是以下议院的效能为基础的。

——引自《潘恩选集》

材料三   在这个国家(注:英国)里,真正的贵族目前还尽可能地在人民意识较为充分发达的条件下维护着自身地盘,因此,在大陆上人为地恢复起来的并艰难地支撑着的立法权的三位一体,在这个国家里却不折不扣的存在着。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观应的基本观点,谈谈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中的“三位一体”指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中期以前的英国为例,评析被郑观应称之为“体”的发展演变特征。这对中国民主化进程有何启示。
2022-04-2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商鞅顺应历史和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法治”主张,并以一种十分理性、务实的态度,审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法治措施。商鞅变法的政治成败历来备受推崇。他强调“军功爵制”,规定按功授爵,“有功者显贵,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变法之初,太子犯法,商鞅主张“刑无等级”,刑太子傅。更让人觉得商鞅在打击秦国旧贵族方面不遗余力,因而一旦变法完成,秦国的旧贵族势力必然受到重创,政治局面也会焕然一新。如齐思和在《商鞅变法考》中就认为“商君于政治方面最重要之改革为废除世袭贵族制特权,与废除人治而行法治……遂使魏使贤任能破坏旧的阶级制度之成法,施之于秦”。

——摘自孙炜《吴起、商鞅变法成效的比较研究》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商鞅政治“法治”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三   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不能像分析学派那样将法律看成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与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3)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
2021-08-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新世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81年(万历九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统一征收白银,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张居正的理财政策除了为朝廷公室谋利,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甚至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赋税。1582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之后,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1567年到1579年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友,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他也反对随意加税,侵犯商人利益。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张居正的改革。
7 . 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2024-02-12更新 | 363次组卷 | 23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学业诊断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4-06更新 | 590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师大鄂尔多斯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9 . 二战后,英国国内有关欧盟(欧共体)的辩论,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一体化对其主权的威胁和破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被提上议事日程,法、德等国组成具有超国家集权性质、 以政治一体化为最终目标的欧共体并获得成功,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英国被迫作出反应,于1960年与丹麦、挪威等七国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之对抗。该联盈属于政府合作性质,但仅限于经济一体化,它体现了英国根深蒂固的一体化理念。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但其始终是欧共体内一个难于合作的伙伴,甚至愈益变得孤立和边缘化。

——摘编自王鹤《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评析英国政府对欧盟政策》

材料二 短期内,英国脱欧已触发了其国内政治的变更,加剧了国内政治的碎片化。脱欧公投所凸显的经济、社会和地区之间的分裂不仅需要长时间去弥合,甚至可能影响英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完整性。脱欧也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 不确定性,并对欧洲一体化的路径和前途产生深远影响,激发了欧盟范围内疑欧政党的 反弹,改变内部的立场平衡并加剧欧盟发展的方向之争。脱欧的冲击效应是长期的,尤 其时欧盟未来一体化发展,以及对国际政治格局走向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 现。

——摘编自金玲《英国脱欧:原因、影响及走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对欧盟(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及其实质。
(2)有学者说“欧盟目标与性质的双重性,与英国一体化理念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英国脱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论证。
(3)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脱欧产生的影响。
10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不能像分析学派那样将法律看成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与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3-05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新世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