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不同评价。

评价出处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操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钱穆《国史大纲》(1940年)
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葛剑雄《元宏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2009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该法(1601年英国济贫法)首次正式确立了政府负有对没有工作能力的贫困者提供帮助,帮助贫困的孩子做学徒,给身体健全者提供工作,以及保障穷人的最低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该法令还将救济对象分为三种,区别对待。通过设立教区的贫民监督官和教育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所等措施开展救济。

——摘编自贺葸葸《评析中世纪晚期英国济贫法》

材料二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颁布以下法令。

法令内容
《国家保险法》(1946年)投保人在怀孕、疾病、工伤、失业、丧偶、退休时可以中请得到补助
《国家健康福利(工伤法)》(1946年)雇工受伤后,除了由雇主支付一定的费用外,还可获得国家颁发的救济金
《国家医疗法》(1946年)给予每个英国公民免费享受医疗、药品、住院和护理等福利
《国家援助法》(1948年)对根据上述法令尚不能满足需求的人提供帮助
其他政府发放食物津贴,降低食物价格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三   当福利国家制度造成一系列麻烦乃至危机,迫切地需要改革时,其改革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民众的选票之中。普通民众对自己的直接物质利益显然有着更为感性的认识,因此他们往往本能地反对一切有可能削减福利的改革……事实证明,不改革是等死(国家被福利包袱所拖垮),改革是找死(执政党立即下台)。政府在这样的形势下,想不“混日子”也难。吕磊、陈晓律《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以英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济贫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7世纪济贫法相比,英国现代保障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的济贫历史十分悠久。1601年的《济贫法》就规定,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济贫费用的专项开支;各地方保安审判官负责组织当地教区的救助事宜。《济贫法》的实施标志着英国的济贫体制基本确立。其中一些重要原则影响深远,如对老、弱及残疾人、穷人实行院内救济,不准对不愿意入(济贫)院的贫民给予任何院外救济;收容贫困儿童、青少年到贫民习艺所进行技术培训;对寻找工作的穷人,给予劳动介绍;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采取强制收容和强迫劳动。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颁布《住所法》,规定凡擅自变更居所的人,都得被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非法居留者则被驱逐出境。

——摘编自毛日清《论英国社会福利的历史演进与特征》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期,英国农业连年歉收,物价飞涨。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剧了谋生的竞争。1779年,兰开夏地区出现大规模反机器骚乱。1793年,英法开战,法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贸易受到阻碍,食品价格飞涨。1795年,英王颁布法令,正式废除《住所法》中的“预防性驱逐权”,人口流动得到保障。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出台,该法案对进入收容机构的穷人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人身约束制度,如进行日常劳动,男女隔离,不准吸烟、喝酒,外出、会客须经请示、汇报等。收容机构往往食物粗劣、劳动繁重。时人嘲讽道,身体健全的人要么设法自立,要么进入“井然有序的劳动院”。

——摘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英国的济贫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政策调整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上,这段均衡期(16601730年)应当被理解为一段稳步增长而非停滞不前的时期。整个欧洲商业繁荣。西方世界到处都建起漂亮的新古典风格的交易所。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商品市场都在更加高效地运作。银行也迅速增加,比如英格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每一个欧洲国家都修缮道路、扩建港口,并开凿运河、搭建桥梁。直到1654年,柏林仍然不过是小河旁一个拥有五千居民的定居点,但到1740年,它已成了一座拥有将近十万人口的宏伟城市。维也纳从一个阴森的中世纪堡垒变成了瑰丽壮观的帝国首都。

——摘编自[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十分迅速。清代中叶直隶、河南、山东商业城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达40%以上。商业城镇中人口超过府城者至少有10多个,人口规模超过一般州县城的为数更多。新兴商镇的大量崛起使城市数量大大增加,这些商镇在行政建置上虽然只是一个镇,但其人口规模和市场辐射功能很多已超过一般州县城,其中的一部分在其后的发展中升格为行政中心城市。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可视为流通枢纽和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城镇有30余个,已超过三省的府城总数,这些商业城镇正在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的绝对统治地位。

——摘编自许檀《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材料三   在西方,最早有关明清“停滞论”的表述出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而后,著名学者魏特夫、佩雷菲特等也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表了类似见解,这些断言使“停滞论”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认同。这样一种超稳定、无变化、停滞的中国社会面相在国内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有关“停滞论”的反思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摘编自朱浒《明清中国社会停滞了吗?——中西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角度评析明清“停滞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颁布的资产阶级民主和人权的相关法律。

内容出处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年缴纳直接税达3个工作日工资者享有选举权,称“积极公民”;不纳税者或纳税低于这一数额者无选举权,称“消极公民”1791年宪法》

材料二   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的。

——摘编自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评析资产阶级的人权和民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个或全部),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2-0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说;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早期的民本思想由此形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

材料二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纵观西方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始终。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视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在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驾驭和支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陈新忠《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比较,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两者共同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英】Tarrant《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2022-06-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序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搞编自孟轲等《孟子》

材料二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锦延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淬炼的科学真理,可为儒学的现代化、时代化转型提供助力。而儒学作为扎根中国土壤的思想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肥田沃土,如“表正则何物不正”的社会规矩意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辩证哲学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典支撑和理念补充。

——摘编自孙耀胜、王碧颖《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如今的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2024-06-0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商税税率较轻,至元七年(1270年),定“三十分取一之制”。宋元时期,制度化的抑商内容已五去其四,仅在专卖制度中有部分保留。“通商”一词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出现的频率陡然增高,仅《宋史》一书,“通商”一词即出现近50次。《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墙通商”的记载。在宋元时期的商业政策中,虽然抑商仍未消失,但通商“日益复兴”,通商已深度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之中,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材料二   “抑末”是明代的一项宏观的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主要是平衡各经济部门的关系,驱使游惰之民归于南亩,保证有足够多的人手从事农业生产,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而国家理性地对待商业,实行“通商”,则主要是为了足边、裕国、便民,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具有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在制度层面,商人已享有和庶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地位和权利,解除了束缚商人近两千年的枉格。不过,也应注意到……文化观念的发展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抑商观念仍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制度与行为也会有不相一致之处,抑商行为当然也不可能立即消失。明万历以后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明富《明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时期“通商‘日益复兴’”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通商”政策的特点。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宋、元、明三代的“通商”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