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往,但和平交往并非人类相处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摘编自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上)


(1)根据材料概括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各举一例。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作用。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它重要的展品包括:印刷机、蒸汽机、火车头、收割机、桁架桥、固特异公司的硫化橡胶、纺织机、缝纫机等。机器展区是博览会最吸引人的部分,博览会的《官方图录》对这部分给与了最为详尽的介绍和阐述,《官方图录》称之为“速度和力量的令人震撼的抒情”。

——摘编自王浩强《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


(3)依据材料概括1851年万国博览会展品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向苏联让步,在否决权问题上通过了“雅尔塔公式”,即安理会理事国关于程序问题的决议只需简单多数票通过即可;关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理事会的多数票中必须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方为有效。当常任理事国是争端当事国时,如果决议是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或是安理会为审议争端而进行调查时,不得行使否决权;如作出决定,考虑采取出兵、断交等手段时,可以行使否决权。这就是所谓的“大国一致原则”。会议决定,凡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或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均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美英苏三国通过的“雅尔塔公式”。
2022-06-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小黄册

明朝政府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全国推广赋役黄册之前,曾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方部分地区试行小黄册之法。相对而言,小黄册研究一直处于资料极度稀缺的状态。截至目前,学界对相关资料的发现只有三次。

第一次1962,在《永乐大典》引《吴兴续志》中发现了湖州府小黄册图之法。这是传世史籍中确切记载明朝曾于洪武三年在部分地区试行小黄册之法
的首次发现
第二次1973,首次在《汉书》残本纸背发现了洪武三年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攒造小黄册原件
第三次2015,小黄册原件再次发现。与第二次《汉书》纸背登载形式相同、内容相关,同属洪武三年小黄册原件文献。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奉/处州府旨(指)挥为税粮黄册事。仰将本都有田人户,每一百家分为十甲,内选田粮丁力近上之家十名,定为里长,每一年挨次一名承当,十年周而复始。……置立小黄册一本,开写各户田粮数目,令当该里长收受,相沿交割,催办钱粮

——摘编自宋坤、张恒《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的发现及意义》


依据材料,阐释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原件发现的史料价值。
2023-01-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商业思想

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运动盛行。自由主义者认为国民财富就是工农业生产的商品的总和,要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发展工业,重视商北贸易,他们极力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生产、自由经营。

19世纪中后期,中国重商派人士从各个方面论证商业的重要性。他们指出中外通商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商业社会的到来,商业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并驳斥持重本抑末教条的人为“迂拘之士”,是害民之“虎狼”。他们把商业流通尤其是对外贸易当作财富的源泉,他们认为,“若英,若美,若法,若俄,若德,若英属之印度,无不以通商致富”,主张中国与西方各国通商,积极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列强进行商业竞争),挽回利权。

——摘编自王鑫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刘旭蕊《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演进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刘甲鹏《近代中西重商思想及其比较》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释19世纪商业思想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
2022-04-30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和平共处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概括材料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当时与唐朝进行交流的国家主要有西域诸国、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内容涉及乐舞、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与唐朝的交流最为频繁,以皇室贵族为中心的日本上层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汉诗文的热潮。此外,大量的唐朝书法作品被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带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向他国传播中华艺术的同时,唐朝对他国艺术也虚心接纳,在乐舞艺术方面,吸收了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等国的乐舞理论、乐器、乐舞作品等成就,从而使唐代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编自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9377月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是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是中国国家和人民却没有被打趴下,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它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是靠国民党、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结合史实,对材料中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1953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的谈判中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6月,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指出这些原则也应该适用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

——摘编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4)概括材料反映的中国外交政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
5 . 铁路建设

1979年至1983年,我国共新建铁路2.8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到201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全国铁路全年客运总量从建国初期的1.03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35.7亿人次。1978年以后,铁路部门先后与外国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和政府代表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大大缩短了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国铁路经历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制造、打造中国品牌等几个过程,形成了自主开发和制造的高铁品牌。2007年,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正式展开,动车组运行时速达200公里/小时以上,中国从此进入高速铁路时代。至今,中国高铁运营网络形成,高速动车、城际列车、普速客车、市域(郊)列车等层次多样、能力协同、适应需求的客运系列产品正在形成。20147月,中国海外承建的首条高铁——土耳其要卡拉至伊斯坦布尔的高铁通车,这是中资企业在境外组织承揽实施的第一个电气化高速铁路基建项目。20156月,俄罗斯首条高速铁路的规划设计合同在圣彼得堡正式签署,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

——摘编自王强《中国铁路百年发展见证中华民族历史性飞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铁路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023-04-29更新 | 31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7 . 央视春晚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部分春节联欢晚会主题统计表

年份晚会主题年份晚会主题
1983团结、欢乐、希望1994团聚、自尊、奋进、期盼
1986团结、奋进、活泼、欢快1997团结、自豪、奋斗
1990团结、和谐、欢快2000满怀豪情跨世纪,龙腾报春庆振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春节晚会的流行歌曲节目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农村改革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大海啊,故乡》抒发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太阳岛上》的歌词“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反映了老百姓面对新生活的到来,内心充满希望和热情;港台歌手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20世纪90年代,《我想有个家》唱出了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亲情、温暖的内心倾诉;《春天的故事》热情歌颂了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盛况,1999年国人又把这种亲情和乡音浓缩在一首《七子之歌》中。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日益联系在一起,2002年春晚的《与世界联网》将中国的泰山、黄河与日本的富士山、欧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2003年的《爱在天地间》歌颂了“非典”时期医务人员大无畏的奉献精神;2014年的《天耀中华》赞颂了中华民族“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大爱。

——摘编自邓紫芯等《从央视春晚流行音乐节目看时代的变迁》


(1)阅读材料一,说明联欢晚会主题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阅读材料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央视春晚流行歌曲反映的时代变迁进行历史解释。
2022-04-30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英国的收入

英国收入示意图

注:“来自海外的收入”的分类涉及到大不列颠之外的贷款和投资的利息和红利。19世纪50年代,这些海外收入迅速增长。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英国的收入进行解读。
2023-03-25更新 | 37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议会改革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英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大工业城市。然而根据选举法,新兴城市没有议员名额,东南部各郡日渐衰落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国内要求改革议会的呼声渐起。温和派认为现在国家只保护土地贵族的权益,应该扩大议会选举权,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发展工商业。激进派提出了实行普选、秘密投票、排除禄虫、年度选举等要求。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对此,执政的托利党人惠灵顿公爵表示,英国的议会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罗伯特·皮尔则认为扩大选举权和重新分配选区,将会毁坏现有宪法的平衡。辉格党领袖格雷认为明智的让步能够保卫财产,墨尔本甚至向女王表明:我不是很支持它,但我认为它不可避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王铭《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始末述论》等

材料二   18326月,在全国群情激愤背景下,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为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同时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的代表名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针对英国议会改革有哪几种观点。
(2)你怎么看待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阐释。
10 . 民族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即汉族(华夏族)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别集中分布在周边各个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各族的分布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由游牧而定居,多数从事农耕业。而自东晋南朝以来,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从山谷中迁出,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经济、文化和生活风俗上的差异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中原汉族在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方面也在悄然变化。

魏晋以来,中原地区汉族为避战乱大批迁往辽东、河西等边疆地区和江南地区,不仅使当地的劳动人手大大增加,而且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对于开发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等


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方向,并阐述其影响。
2023-01-12更新 | 33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