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临清商业”

材料   明朝景泰年间吏部尚书王懊在《临清州治记》中记述:“元,始创开会通河,出县境与卫河合流,置闸河浒以通漕运。国朝迁都北平。永乐辛卵(1411年)复加疏凿。正统已巳(1449年)筑城浚濠。……于是薄海内外,舟航之所毕由……而其地遂为南北要冲,岿然一重镇矣。”

明成祖时开始在此开设钞关征收商税(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上的直辖机构,由中央或地方派驻官员进行管理,并加强军事防卫)。临清钞关收税银到万历年间达到八万三千多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

临清仓储南方诸省之漕,供给易州、紫荆军需。宣德年间,临清仓有大仓、小仓、水次仓,居运河线上五仓之首,通过临清转输漕粮多达七百万石。北方毛皮,南方的茶叶、布绸、瓷器等,西方的皮货商品,皆通过运河运到临清,然后再贩运到其它地区。临清当地有土特产如棉花、麦、豆等农副产品,吸引徽商来此。此地绸布业以江浙商人为主经营,茶叶业以晋商为主经营。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临清成为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临清商业发展的特点。
2024-04-2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社会治理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
2023-04-01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商业贸易和工业革命

材料一   16世纪末期开始,大西洋沿岸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甘薯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成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面向亚洲的贸易中,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奴隶贸易是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这个商路网构成了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的再销售系统。

1718世纪,荷兰和英国逐渐成为商业强国,伦敦和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的最大中心。与贸易有关的银行业、保险业、船舶制造业和港口建设业各行业活动增加了,收入和人口的增加创造了一个需求量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在利润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发明和技术革新感兴趣。

材料二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小工业创造了中间阶级,大工业创造了工人阶级,并把中间阶级的少数选民拥上宝座。但是,这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更有把握地推翻他们。目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的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在下图中描绘出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路线示意图,并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及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2023-01-06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红旗周报》

材料一

《红旗周报》是19313月到19343月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此报主编是张闻天,作者有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等人
该报刊登文章的篇目举例
《中央关于日本帝国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鄂豫皖边苏区劳苦群众的奋斗》
《关于全国灾荒与我们的策略的决议》
《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法令草案》
《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劳动法草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宣战通电》
《为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告民众书》
《苏联社会主义新城市的伟大建设》
《苏联工人阶级的创造及其生活》
《开展群众的斗争来回答白色恐怖》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红旗周报》刊登的文章指出:(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一切伟大思想的结晶,是国际工人运动经验的总和,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宇宙观。”(二)“用一切力量开展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组织、准备、领导、武装千百万的无产阶级与农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民族解放战争来保卫中国,反对日本及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瓜分,来争取中国的独立、解放与统一。”(三)“中国的劳动民众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来为着这个政权而斗争,完全推翻国民党的,以及非国民党的(例如溥仪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然后才能够解放全中国,才能解放自己。”(四)“全国的最高的党的刊物……以后党报必须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有力工具,成为群众的组织者。”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红旗周报》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2021-04-20更新 | 28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