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1948年的最后一天,苏联货轮“阿尔丹”号船上一乘客即兴写下一首诗:“同舟共济,一心一意,为了一件大事!一件为着参与共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康乐的新中国的大事。”这些乘客前往参加的会议是
A.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22-05-02更新 | 374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
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李贽)被捕后接受讯问,他回答说:“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评价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李贽悲观的社会原因。
4 . “天三下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唐朝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
C.随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2016-01-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